纸牌

纸牌

纸牌,长二寸多,横长不到一寸。上面有绘画和雕刻印刷,每六十页牌为完整的一具。每一具牌都是成对的。一共有三十种。分为三门:万贯,索子,文钱。牌面数字都是从一至九,三门共二十七种。剩下三种叫做“幺头”。其中一万贯,一索子,一文钱这三张牌也称作“幺头”。万贯牌的牌面上都画着人物,索子和文钱则各自依照索、钱的形制进行绘画。

考察李洞有《赠龙州李郎中,先梦六赤,后因打叶子》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有《叶子戏格》一卷,上面说:“世人相传,叶子戏,是女子所作。撰作这本书时,是在晚唐。”

《郑氏书目》中收录有南唐李后主的妃子周氏编写的《金叶子格》(参见《丹铅总录》)。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中正月,曾和群臣一起玩格叶戏(参见王圻《续文献通考》)。可能叶子戏就是纸牌的由来吧?

考察《说郛》上记载的潘之恒《叶子谱》,乃是马吊牌。然而马吊牌署宋江等人的名字,这就显然不是以前的叶子牌了。杨慎说,叶子牌如同当时的纸牌、酒令,如今流传的《数钱叶谱》一书,就是记载的纸牌酒令。所谓的纸牌,也是马吊牌。

恐怕杨慎所在的时代还没有今天纸牌的形制,因此他调查搜集了那些前人没有著录过的资料,大体上仿照马吊牌的形制对其进行增删。很有可能起始于明代末年,而盛行于当今的时代。即使是乡野偏僻之处也都有这种游戏,除了那种十分谨慎的人,没有人不曾听说过这种游戏,这种盛行的情况相比较马吊牌何止胜了十倍!因此在骰子之后,首先将纸牌列出来讨论。

玩纸牌时,聚集四个人,在桌子上陈设毡旗,然后拿出游戏器具。选一人作为上首,按照次序抹牌,每个人得十页牌,称之为“默和”。剩下二十页牌,由另外一人掌管。按照次序分别传递,在牌局的人称之为“把和”,也叫“矗角”,这是因为他在座位的一角的缘故。

玩牌的方法,以三四页牌进行搭配,相连结成为一副牌,三副牌都凑成便获得胜利。如果有两家都凑得了三副牌,那么就以率先抹牌的人为胜家。凡是牌没有发出去的,都要掩盖住。已经出牌的人,通过观察发出的牌面,猜测掩盖的牌张情形,来决定和斡旋自己的牌运,自己心中便自分明。

这种游戏,还有的在六十页牌之外再加一具牌的,共一百二十页,这样每门牌便有四页;或者再加半具牌,为一百五十页,那么每一门牌就有五页,可以集合五六个人来玩。每个人除了各得到二十页牌之外,其余的牌都要盖住。按照次序另外抹牌来看看自己是否需要或者抛弃。

取名叫“碰和”的,原本是按照“默和”的方法推展增添而来的一种游戏。抹得三张牌属于同种花色的,叫做“坎”“碰”;四张牌同一花色叫做“开招”;五页牌同一花色最为难得,叫“活招”。相传这游戏是前朝人在监狱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有这样的名字。

有时候拿其中的几页牌,随意涂抹上金色,抹得的人,可以一张牌抵两张,叫做“碰金和”。明末的士大夫有很多人喜欢打这种游戏。又有叫做“闯”“献”这样的名目的,在方言俚语中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了。认识的人认为这是当时流寇的谶语,这也是奇异的见解了。

考察《说郛》中,冯梦龙说:“牌张的样式必须依照官家的式样。如太仓卫前、昆山司马桥、苏州桃花坞等地,并成为制牌的重镇。牌张以夹青纯棉纸为上品。如果花样细弱的,称之为‘小娘牌’。牌面狭小的,叫‘轿夫牌’。牌张短宽粗糙的,叫做‘孤老院牌’。墨迹模糊难以辨认的,称之为‘鬼牌’。”

如今制作牌张工艺最为工整细腻的,还是要属江浙一带。我走遍河北、山东、福建、广东等地,所见到的那些牌张样式,都少不了被冯梦龙所讥讽的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