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道
局道的讲求,是从围棋开始的。邯郸淳的《艺经》上说:“围棋棋局纵横各有十七条棋道,合起来一共是二百八十九条棋道。白黑棋子各有一百五十枚。”这里的规制和如今的围棋也只是小有不同。其他的博戏中有可以考察的局道的,有的叫做“塞局”。塞戏中的棋局,四条棋道相交,象征着一年有四时。(见边孝先《塞赋》)
有的叫“弹棋局”。局盘方形,边长二尺,棋局的中心高耸如同倒扣的盂盆,顶端是一个小壶,棋局的四角微微隆起(见《梦溪笔谈》)。有的叫“四维局”,画一张纸作为棋局,它的长度有一尺,九条棋道并列(见晋代李秀的《四维赋》)。
有的叫“象戏局”,棋盘像河图一样打开,其中蕴含着河图的机算奥秘,红色的棋盘线横平竖直(见庾信《象戏赋》)。有的叫“双陆局”,将珍奇的木材做成方形棋盘,盘内外各有六道梁,因此叫做“双陆”(见洪遵《双陆序》)。有的叫“打马局”,局盘中央有四十九条棋道,外面有七十二条棋道(见文翔凤《朝京打马格》)。像这样的种种,都是讲求局道的证明。
考察现今的象戏局,纵的棋道有十条,横的棋道有九条,晁补之说象戏局“纵横各有十一条棋道”,这和现在的象戏局不符。大概是古代的游戏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司马光创制了七国象戏,使用围棋的棋局,用一百二十枚棋子。周王室用一枚,七国各十七枚:周王室是黄色,秦国白色,楚国红色,齐国青色,燕国黑色,韩国丹色,魏国绿色,赵国紫色。
郑晋德创作《三国棋谱》,就是用的象棋的局道,而增加了一半。蜀汉正方向相对,曹魏和东吴都是斜向排列。棋局中央有城池,有山脉,有大海,每个国家用十八枚棋子,一共五十四枚棋子,都是仿照象戏规制,在其基础上做增加。
至于骰子的运用,往往和局道有共同需求,并行使用。如今大众流传的“升官图”,以文官、武官的出身区分仕途,以人品的忠诚和奸佞区分胜负,六枚骰子掷出四点视作品德,掷出六点视作才能,掷出二三五点视作功劳,掷出一点视作赃污。遇到品德,就会超拔升迁;遇到才能,次之;有功劳也会获得升官转职;遇到赃污,则会受罚贬官。其他游戏的形制有大有小,不一而足。
明代上虞人倪元璐创制了《百官铎》,有数千字,涉及到了官制的考证、国家官僚体系的利弊分析。上面说:“让儿童来玩这种游戏,可以嬉戏;让帝王和将相来考察这种游戏,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这用意非常良苦且有深意。
考察房千里的《骰子选格》条例,从侍中起到县尉为止,它列出的条目有六十八条。《自序》上说:“用骰子投掷两枚,进行游戏,投掷在棋局之上,以骰子点数的多少作为进身做官的差别。”骰子的点数多,就官位高贵;点数低,就官位低贱。等游戏终局时,有作为县尉小吏而青云直上的,有贵为宰相众臣大将的,有连续博得美名而后忽然一蹶不振的,有开始时非常卑微而逐渐升官到高位的。现代还有一种“小升官图”游戏,掷两枚骰子,计算若干点数,看骰子点数的情况来决定官位的升降。字数并不多,但是绘有人物,是儿童喜欢的游戏。这游戏就是《骰子选格》遗留下来的影响。
宋代刘敞撰写了《汉官仪新选》一卷,选取汉代名人列传各自仕途升降的事迹,附注在这本书之后(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赵明远撰写了《进士采选》一卷(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郑氏书目记载了数种《彩选格》类的游戏,都是从《升官图》以来一脉发展。
宋代时还有《选仙图》,也有骰子的点数附会色采。一开始是散仙,后来是上洞仙人,渐渐升到蓬莱仙人、大罗仙人,就会有众仙来庆贺。它的数点计采方法,也是重视四点。凡是有了过错的,就贬谪下凡作樵夫;思凡受罚的仙人,如果遇到胜采仍可以恢复原先的仙位。
王珪《宫词》上说:“近来在窗前见到有人玩选仙游戏,小孩子们争相寻觅到盆钱。最上等的筹采是要投掷到蓬莱岛,那样就可以乘着鸾鸟飞出洞天福地。”这上面所形容的也是彩选之类的游戏。所谓的“到盆钱”,如同里俗间玩的“升官图”,在游戏中位阶卑下的出钱给那些尊贵的,这叫做“见面钱”(参见虞兆漋《天香楼偶得》)。

考察升官图游戏,大多使用六枚骰子。唯独房千里的《骰子选格》,用两枚骰子。本朝福建人高闽撰写了《揽胜图》,用一枚骰子,幺点是词客,二点为羽士,三点为剑侠,四点是美人,五点为渔父,六点为缁衣。分派好以后,众人齐聚“劳劳亭”。按照次序依次投掷,依骰子点数前行。词客到了“瀛洲”要停住,羽士到了“蓬莱岛”停住,剑侠到“青门”停住,美人到“天台”停住,渔父到“桃源”停住,缁衣到“五老峰”停住。这种游戏的棋局设计,也是从“升官图”衍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