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道①
局道,始于围棋。邯郸淳②《艺经》云:“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各一百五十枚。”其制与今之围棋亦小异矣。其他局道之可考者,一曰“塞局”。“四道交正,时之则也”(见边孝先《塞赋》)。
一曰“弹棋③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④,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见《梦溪笔谈》)。一曰“四维⑤局”,画纸为局,其长盈尺,九道并列(见晋李秀《四维赋》)。
【注释】
①此处的局道非游戏名,概古代游戏中所有涉及到棋局、戏局设计的规制。
②邯郸淳(约132—?),三国魏学者、辞赋家、书法家。《艺经》所记皆博戏之事,无人物和情节。
③弹棋:中国古代击打类游戏,西汉末年开始流行。棋盘中间高,四周低,两侧设棋。以弹击棋子越过顶端击打对方棋子为胜。
④覆盂:倒扣的盂盆。
⑤四维:古代博棋。晋人李秀有《四维赋并序》,其玩法久已失传。四维指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隅,其方位古代以乾、坤、艮、巽记之。
一曰“象戏”局,绿简既开,丹局直正①(见庾信《象戏赋》)。一曰“双陆②局”,以异木③为方槃④,槃中彼此内外,各有六梁,故名“双陆”(见洪遵《双陆序》)。一曰“打马局”,中央为四十九道,外为七十二道(见文翔凤《打马格》)。凡此,皆局道之证。
按今之象戏局,纵路十,横路九,晁补之谓“局纵横路十一”,与今不符,盖古法亦变矣。司马温公作七国象戏,用围棋局,用子百有二十。周一,七国各十有七:周黄,秦白,楚赤,齐青,燕黑,韩丹,魏绿,赵紫。
【注释】
①绿简:指“河图”。因河图字作绿色,故又称“绿简”。丹局:红色线条的棋盘。
②双陆:中国古代游戏,传自天竺,流行于曹魏,延及明清。棋子称“马”,多作棒槌形,黑白各15枚,两人相搏,骰子掷采行马,白马从右到左,黑马反之。先出完者胜。
③异木:珍奇的树木。
④槃:同“盘”。
郑晋德作《三国棋谱》,即用象棋局道,而增其半。蜀,正向;魏、吴俱斜向。中有城,有山,有海,每国各用十八子,共五十四棋,皆仿象戏,而增益之者也。
至骰子之用,往往与局道相需并行。今俗所传“升官图”,以文武出身分仕途,以人品忠佞分胜负,六子以四为德,以六为才,以二三五为功,以幺为赃。遇德,则超迁;才,次之;功亦升转。遇幺,则降罚。其他形制大小,例类不一。
明上虞倪文正公(元璐)造《百官铎》①,凡数千字,有关官制考证、国家利弊,其曰:使儿童习之,可以嬉;君相察之,可以治①。盖用意良深矣。
【注释】
①《百官铎》:即《彩选百官铎》。明倪元璐(1593—1644)撰。一卷。一本四卷。卷首列图例十余条。元璐字玉成,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工诗文,精书画,文正是其谥号。彩选是类似后世升官图之类的一种博戏,其法用四骰掷采,分德、才、功、臧,以判黜赏。铎,古乐器,形如大铃。宣教令时用以警众。百官铎,意为文武百官的警钟。
按房千里《骰子选格》秩例,自侍中②起至县尉③止,其目凡六十有八。《自序》云:以穴骰④双双为戏,更投局上,以数多少为进身职官之差。数丰贵而约贱。卒局,有为尉掾⑤而上者,有贵为相臣将臣者,有连得美名而后不振者,有始甚微而敛升⑥于上位者。今有“小升官图”,掷骰二枚,计点若干,视所行以为升降。字数无多,而有绘画人形。儿童喜为之。是其遗意。
【注释】
①治:国家大治。
②侍中:古代职官名。秦时置官,负责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后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
③县尉: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
④穴骰:即骰子。见上文述释。
⑤掾:副官或官员署员。
⑥敛升:逐渐高升。敛,聚集,引申为逐步积累官位。
宋刘敞①撰《汉官仪新选》一卷,取本传所以升黜之语,注其下(见晁氏《读书志》)。赵明远景昭撰《进士采选》一卷(见陈氏《书录解题》)。郑氏书目载《彩选格》共数种,皆升官图之滥觞也。
又宋时有《选仙图》,亦用骰子比色。先为散仙②,次为上洞③,以渐至蓬莱、大罗④,则众仙庆贺。其比色之法,亦重绯四。凡有过者,谪作采樵⑤;思凡之人,遇胜色仍复位。
【注释】
①刘敞(1019—1068)字原父,号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公是集》等。
②散仙:道教语。仙人未授仙职者之称。
③上洞: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即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李铁拐、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合称“上洞八仙”。
④大罗:即大罗天。道教所称三十六天中最高一重天。
⑤采樵:指砍柴的樵夫。王珪①《宫词》云:近日窗间睹选仙,小娃争觅到盆钱。上筹须占蓬莱岛,一掷乘鸾出洞天。亦彩选之类也。所云“到盆钱”,如里俗“升官图”,卑者出钱与尊者,谓之“见面钱”(见虞兆漋《天香楼偶得》)②。
又按升官图多用骰六枚,惟房千里局道用骰二枚。本朝闽高兆撰《揽胜图》③,用骰一枚,以幺为词客,二为羽士①,三为剑侠,四为美人,五为渔父,六为缁衣②。分马③既定,齐集“劳劳亭④”,挨次递掷,照点前行。词客至“瀛洲⑤”止,羽士至“蓬莱岛”止,剑侠至“青门⑥”止,美人至“天台⑦”止,渔父至“桃源”止,缁衣至“五老峰⑧”止。其局亦从升官图化出。
【注释】
①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文辞闳丽,多有台阁气。有《华阳集》。
②《天香楼偶得》:一卷,清虞兆漋撰。虞兆灌字虹升,槜李(今浙江嘉兴)人。作者读书有得,随笔记录,汇编成此书。
③高兆(约1615—约1665):字云客,号固斋,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明崇祯间生。清初曾入福建巡抚幕。有《观石录》《观溪砚石考》《揽胜图语》等。
【注释】
①羽士:道士。
②缁衣:古代用黑色帛做朝服。引申指做官的人。
③分马:分派,安排。
④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三国吴筑,为送别之所。
⑤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⑥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或“青城门”。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⑦天台:指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相传汉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药遇仙。
⑧五老峰:江西省庐山东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老人并肩耸立,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