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牌经十三篇》《马吊脚例》
马吊是明末至清代盛行于中国城市和乡村的一种纸牌游戏。纸牌游戏在中国最早出现时,称为“叶子戏”“叶子格”,产生的时间可以追溯至唐代。欧阳修《归田录》中说: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舒卷,故以叶子写之。①
这种叶子折叠成一张纸条,如在其上画图形,按折痕剪开,即为纸牌。叶子纸牌上画的内容随时代不同,唐宋多画升官、选仙图,明清则改为水浒人物。这种叶子纸牌,便是马吊牌。
从马吊牌的形制可以推断其打法,但具体的方法,没有一种被完整记录下来。由本篇《博戏录》所选冯梦龙《牌经十三篇》和《马吊脚例》,仅可推断出其大致轮廓。牌分为四门:文钱门、索子门(一索为一贯)、万字门(万贯)、十字门(十万贯)。每一门的牌张数不一,大小亦不一;四门互相制约,十字胜万字,万字胜索子,索子胜文钱。以万万贯最大,九文最小。凡此种种,在《牌经十三篇》和《马吊脚例》中均有论述。
马吊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根据不同门、牌的色样搭配增加了更多的名目,打法越来越复杂。马吊牌对于运智斗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牌的大小不再是关键,“藏盈出虚”“善算乘时”“善识善记”“喜愠勿形”等等战略从多方面将马吊之法打造成十分复杂的游戏技术。既讲究运气,又要运用智力、心理、气氛等。正是这种复杂的打法对智力提出的全面要求,使得马吊具有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意蕴。黎遂球在《运掌经》中赞道:
【注释】
①宋·欧阳修撰《归田录》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思深于围棋,旨幽于射覆,义取于藏钩,乐匹于斗草,致恬于枭卢抛掷……英雄之事,不乞怜于人,不借悻于天,不为窃行,不以侮愚,磊磊落落,得计者昌。①
马吊思虑幽深复杂,又颇为有物得趣,又不似其余体育运动消耗体力,相对来说恬静安然,应当是古代非常富有特色的复杂博戏。
【注释】
①明·黎遂球撰《运掌经》,元·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十《说郛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843—18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