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在嘉定中学堂就在一九〇九年的上半年,终竟遭了斥退。

中秋过后不久的一个礼拜日,我同好几位同学到乐山劝学所里去了。那时候是魏文通先生在当视学,我们去帮忙制造表册。从清早九点钟起制到午后两点钟,才告了一个段落。我们从劝学所退出,沿着城墙边正想走到萧公庙去看戏。

萧公庙在城的正南丽正门内,劝学所是在城西的白塔街。我们沿着大渡河畔的城边走去,途中是要经过王爷庙和铁牛门的。

走到王爷庙的时候,看见里面驻扎的粮子们正在准备武器,好象要和甚么人作战的光景。

我们看了并没有甚么惊异。因为那时峨边厅附近出了乱子,在此驻扎的营防已经下了动员令,不久就要出发。

同时有零碎的散兵迎面络续跑来,有的把包头打散,有的把上衣脱了,情形颇有几分狼狈。还有一两个警察,也拉着他的哭丧棒跟着飞跑。

我们还在笑。我说:“这几位英雄为甚么弃甲曳兵而走?”

我们再往前走。刚走过铁牛门,前面城墙上就象海涛一样,黑压压地涌来一大群人,为首的都是嘉定中学堂的学生。看这个光景,不消说又是惹了事了。

——“是怎么一回事?怎么一回事?”

我们接上前去探问。同学中有好几位争着把情况说了。结果是不出所料,在萧公庙的戏场里学生和王爷庙的粮子发生了冲突。

两方面都是群众,而且两方面都是很骄纵的群众。从前有句俗话:“考试的童生、出阵的兵。”——这是说这两种群众都是不好惹的。嘉定中学的学生闹事很有名,他们的不好惹正不亚于从前的考试的童生。但是王爷庙的粮子又正是要出阵的时候。

这两件不好惹的东西闹起事来,双方都诉诸武力。打呀,打呀,打呀,把一个戏场打得落花流水,双方都打出重伤来了。我们有一位同学打得吐血,听说有一位粮子也打得半死。粮子的一边终因为众寡不敌先逃走了。

许多同学就簇拥着那受伤甚重的一位同学向我们走来,他们要到王爷庙去和那儿的营长理论。

我们尽力阻挡着他们。到这时候,那士兵们为甚么在准备武器,我们才知道了。

“去不得!去不得!那儿已经在准备武器,你们簇拥起过,他们开起枪来,那不是好玩的。”

同学们听了我们的话镇静了下来。我们主张先回学校,和办事人商量好了之后,再作办法。

那时候,校长回到他家里去了。我们只好找着教务长张先生,临学詹先生。

学生见教职员是怕惯了的。每次闹事,凡是当代表的人总是要遭斥退。把张先生、詹先生请到礼堂来了,谁也不敢说一句话。那时候又是我逞强。我是并没有在场的人,我偏又代替他们把当时的光景报告了。张先生和詹先生都很表同情,就说非去和他们长官理论不可。他们自告奋勇,担任去开谈判。我们的要求是:

1.要那营长亲自到校来陪罪;

2.要斥革那肇事的粮子;

3.要对于受伤甚重的某君赔偿医药费。

这三个条件,两位先生也答应拿去和对方接洽。大家也以为这次总可以见些效果,可以扬眉吐气了。但结果是和所期待的完全相反。

两位先生走回来的报告是:

1.营长因公上省,现在是副营长负责,公务甚忙,不敢擅离职守;

2.在国家有事的时候,不能够轻易开除弟兄以涣散军心;

3.对方的受伤者比我们的更重,他们两位先生还去慰问过来。

这样一来,不仅我们的要求完全没有达到,反而是我们学校派了当事人去赔罪了。这不消说是不能够使学生满足的,要求那两位先生再取强硬的态度重新谈判。但我们那些先生终不愧是待人宽而责己严的古之君子,他们把在军门面前倒折了的威风却在学生面前恢复起来了。他们大大地责备了学生一场。但弄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上课了。

由校外的风潮转变成了校内的风潮,教职员和学生都只好静听校长回来解决。学校派了专差往犍为县去接校长,在第三天的午后校长回来了。

不公平到这一次的斥退,那真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未有!

校长回来的第二天上午挂了一道牌,斥退了八个人,记了好几十名大过。

被斥退的八个人中是有我的。但最残酷的是把那位受伤甚重、平常十分驯良的学生也斥退了。张伯安的斥退大约是曾经帮助我骂了丁平子?再老好也没有的我的一位堂兄,那天看戏虽然在场,他还受了误伤,但也遭了斥退。

[1]今属自贡市。

[2]据《昌黎先生集》卷之二十,原题为《送董邵南序》。

[3]即《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4]作者注: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通译海斯特。——编者〕

[5]作者注: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多描写古代的武士生活。〔通译司各特。——编者〕

[6]通译《艾凡赫》。

[7]作者注: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家。〔姊弟两人,姊玛丽·兰姆;弟查理斯·兰姆。——编者〕

[8]作者注:一般译作《莎氏乐府》。〔莎氏,即莎士比亚。——编者〕

[9]作者注:《暴风雨》、《哈姆雷特》、《柔密欧与幽丽叶》。

[10]作者注:肠伤寒。

[11]作者注:忧郁症。

[12]托尔斯泰。

[13]作者注:四川方言,谈天。

[14]作者注:库尔律治(1772—1834),英国湖畔诗人之一。

[15]作者注:德·昆塞(1785—1859),英国湖畔诗人之一,著有自叙传《吸鸦片者的忏悔》。

[16]作者注:波特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著作以《恶之华》为最有名。

[17]作者注:凡尔仑(1844—1896),法国诗人。

[18]作者曾祖父郭贤琳经商的堂号。

[19]作者注:那时候校长称为监督。

[20]指秦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