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简介
《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这本书是由.韩毓海,陈斓著创作的,《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共有53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序言-----郝平 楔子 大槐树下 一 二 三 第一章 红楼 1 奠基 2 1916级 3 开学 4 引无数英雄 第二章 新文化 1 新道德 2 中国文...
2
序言-----郝平
《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书,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抒写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优秀之作,也是北京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产生的一项重要成果。在全党全国各族人...
3
楔子 大槐树下
...
4
一
1916年的一个夏夜,北京宣武门外绍兴县馆补树书屋,院子里那棵高不可攀的槐树开满了乳白色的槐花,清香扑鼻。 这里原本种的是一棵绍兴的苦楝树,因为水土不服,总是长...
5
二
在中共一大第一次预备会议上,张国焘代表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作报告。报告的开头,便把北京称为“世界上最奇怪的城市”: 大家知道,北京是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近五百年来...
6
三
鲁迅答应为《新青年》所作的文章,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那天夜里,鲁迅当然没有想到,令钱玄同激动得心跳的理由,不仅是《新青年》杂志,还有坊间流传的蔡元培即...
7
第一章 红楼
—郭沫若《咏红楼》,1950年— 星火燎大原,滥觞成瀛海。 红楼弦歌处,毛李笔砚在。...
8
1 奠基
1912年2月12日,临近农历辛亥年的年底。 这一天的北京紫禁城,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溥仪,颁布清朝统治者最后一道圣旨——宣统皇帝退位。 清王朝既是被革命所推翻...
9
2 1916级
北大红楼始建的1916年秋,一列老式燃煤火车“轰隆轰隆”冒着白烟北上。这是一辆从山西太行山脉驶向北京的火车。 拥挤的列车上,一个身着长衫布鞋的20岁青年,眼睛一...
10
3 开学
1917年1月4日上午10点,天气寒冷而阴沉,空中还飘着零星的雪花。刚刚度过腊八节,就要迎来小年。北京城处处洋溢着热闹的氛围,异乡的旅人开始踏上了归家旅途。“腊...
11
4 引无数英雄
晚清以来,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又面临着国家没有人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具体说,就是所谓“清流”者只会议论而不切实际,能办点实际事务的则贪污腐...
12
第二章 新文化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词,1915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明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
13
1 新道德
从一本杂志入手来影响青年,吸引青年,以改造北大的学风——蔡元培改造北大的这第一步,是高屋建瓴的。 1917年春,冰雪消融,大地渐渐苏醒。北大校园处处洋溢着春天的...
14
2 中国文艺复兴
相对于陈独秀倡导的科学民主,蔡元培更倾向于科学与艺术。他认为只有美学与艺术,才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世俗分歧,只有艺术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生死,因此,世界上其实只有两...
15
3 “中日密约”
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就必须有现代国民,而现代大学,就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的地方——正是蔡元培和陈独秀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为北大挑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后来的五四学...
16
4 利刃新发于硎
1918年5月21日上午,邓中夏、许德珩、高君宇等人组织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法政专门学校等北京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两千多人,前往总统府所在地...
17
第三章 改造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18
1 他来了
1918年8月17日,从汉口开往北京的火车,在河南突遇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那一天,因洪水冲垮铁路路基,二十多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不得已在河南漯河下了车。雨水很快浸...
19
2 《国民》和《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到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转换,核心是社会改造的主体之转换——由老师一代向着学生一代的转换。对文化、思想界的刊物来说,则是由老师们编辑的《新青年》,向着学生...
20
3 平民教育讲演团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转化,也可以看作由“写文章的一代”,向着“演说的一代”的转变。演说的兴起,与蔡元培提倡平民教育的关系最大。 对于社会教育、平民教育,蔡...
21
第四章 五四
—许德珩于“五四运动”当晚写于狱中,1919年— 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 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 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 锄奸不惜死,爱国亦千秋。...
22
1 巴黎和会
对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以徐世昌、段祺瑞为首的北洋政府期望很高。为此,北洋政府派出了以外交总长陆徵祥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其余四位全权特使分别是时任广州非常国会参议院...
23
2 国亡了
陈独秀说,启蒙就是要全体国民起来,一起担负起国家的责任,启蒙也就是发动民众起来救亡。自《新青年》《国民》《每周评论》创办以来,“国民乃主权者”的意识已深深地扎根...
24
3 大风天
1919年5月4日,星期天。鲁迅用一个字记录了这天北京的天气:“旱”——这天浓云密布。 天安门前,正阳门里大道两旁的槐柳,被强劲的风吹得摇曳动荡,空气中不时传来...
25
4 罢不罢,看北大
1919年5月5日,星期一。 学生闹了一天,北洋政府的面子碎了一地。政府抓了学生,学生自然没有安然复课的可能。被捕的主要是北大学生,所以各校一致向北大看齐。当时...
26
5 杀君马者道旁儿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还没有拒不签字的明确表示,在蔡元培的说服下,学生已经决定复课,本已经放了北洋政府一马,但北京政客却公报私仇,按照段祺瑞的助手徐树铮的建议,...
27
6 镇压
从1919年5月底开始,北京学生纷纷组织演讲团,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推销国货,每天至少有两三千人上街。 6月1日,北京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连下两令,逼迫各校复课...
28
7 总司令
1914年至1918年,欧战爆发,世界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危机。这期间只有中国置身事外,无非是派了劳工去欧洲,以解决战争期间欧洲劳动力短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
29
8 欢迎词
1919年9月20日,北大师生在法科大礼堂召开欢迎蔡元培返校的盛大集会。学生代表方豪致欢迎词说,五四之“爱国主义”,一方面是反对“奴隶主义”“卖国主义”,一方面...
30
第五章 互助
—邓中夏《过洞庭》,1920年— 莾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 问今为何世?豺虎满道路。禽狝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