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类物质文明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人们对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充分开发利用,更需要科学地管理和保护,以保障持续和更佳地服务于人类。为此,人们在不断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预测,更加日益关注。
为适时农作和舟楫之便,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观天经验。本世纪以来,建筑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气象预报有了长足地发展,如从天气预报到中长期气象预报,以及各国各界十分关注的全球变暖的预测等。相形之下,对近在足下身旁的水土资源的预测却不甚了了,较之气象科学,落后远矣!是不重要吗?不是,水土是人类获得食物,赖以生存的第一资源要素。在生产技术和工具落后,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很低,以及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无论在量上和质上,水土资源与人类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但本世纪中叶以来,面临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占有资源量锐减,现代科技大量投入,资源开发强度大增,以及人类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等,导致生态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严重的挑战,人们严肃地提出了如何对有限的资源,加以科学地利用、管理和保护问题。水土不仅是食物生产的资源,也最易受到自然力和人为的污染、破坏,导致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恶化。当今,人们已开始重视对水土资源的清查及开发,但还应当进一步唤起人们对水土资源的科学使用、管理和保护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为水土资源科学管理服务的预报科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我国的区域水盐运动及其预报技术的研究,是70年代初在黄淮海平原开始的。在这个地区,旱涝盐碱和地下咸水共存,对农业生产交相危害。大量实践和研究结果证明,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实质,是在认识区域水盐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地调节和管理。科学地调节和管理又需以预报为依据。因此,在70年代进行水盐运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国家在“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技术的研究课题。“六五”期间,着重进行了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试验区的建设和准备性研究。“七五”则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阶段。通过“七五”期间的研究,我们在曲周试区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区域水盐运动这个十分复杂的开放系统进行了科学分析,建立了各子系统及综合系统的预报模型,还通过实施和检验,适时地为农田提出了季节性或短期的旱情、涝情和盐情预报,并初步实现了从信息输入、计算和管理到图幅、数据文件输出的计算机自动化。
1983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报道了70年代我们在区域水盐运动规律方面的研究;1986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盐渍土的水盐运动》,报道的是“六五”期间我们在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的前期性的研究;本书记述的则是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的主体研究成果。所以,它是前两部书的姊妹篇和续篇。
如上所述,作为一个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区域水盐运动及其监测预报的研究,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无论在理论、方法、技术以及资料和经验的累积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成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使它真正成为一项能够服务于生产实践的应用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是为适应黄淮海平原的需要而设的,它只是整个水土资源预报工作中的一个侧面。但是,我们在预报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这些探索,希望能对水土资源的预报工作起到参考和促进作用。
本书定有许多不完善和欠妥之处,望同行和各方面的专家批评指正。
石元春
1991年6月 于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