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黄淮海平原地处暖温带,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和农业区。但是,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却深受旱涝灾害和土壤盐渍化的为害。据近500年河北、山东两省统计,旱灾成灾率为25—39%,涝灾成灾为32—60%,即3—4年一次大旱,1.5—3年一次大涝。
解放后虽经大规模治理,旱涝灾情逐年减轻,但标准不高,对农业生产仍然威胁很大。河北省1949—1977年的旱涝成灾率分别在10%和20%以上。据河南省1951—1978年的统计,平均6—8年一次大旱,4年左右一次中旱;9—10年一次大涝,3—5年一次重涝。1949—1978年间,皖北累计涝灾成灾面积达1700万公顷,占累计播种面积的11.8%;累计旱灾成灾面积为720万公顷,占累计播种面积的6.2%。
与旱涝相应发生的是土壤盐渍化。《尚书、禹贡》、《史记》、《吕氏春秋》等古籍均有本地区盐碱土和“终古斥卤,生之稻粱”的治理记载。
50年代初,为抗旱曾先后在河北省建立金门渠灌区和水月寺灌区,但因忽视排水而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不得已被迫停灌。可惜未以此为教训,1957和1958年大规模“引黄”,修平原水库,大引大蓄,终于招致一场严重的“盐灾”,冀鲁豫三省平原区盐渍土面积由190万公顷剧增到320万公顷,一时人们谈水色变,废渠兴沟。加之1963年大范围的严重洪涝灾害,人们重视了排水,提出了以排为基础的治理思想。经10余年的努力,行洪除涝能力增强,一些地区地下水位回落,涝和土壤盐渍化的威胁有所缓解。土壤水分状况改变了,干旱问题又突出出来,需要加快灌溉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灌溉中,哪里有不良灌溉,哪里就有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展。为抗旱扩大水源,曾大打深机井,开采深层承压水,虽成效显著,但带来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生态后果严重。直到70年代中后期,人们在与这个复杂多变的自然界打交道中,总是顾此失彼,十分被动,一个不大的成功常常遭到自然的更大报复。问题的症结是人们对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