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分运动状况

二、区域水分运动状况

大气降水是本地区水的主要来源。本平原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干燥度为0.9—1.6。因受纬度和海洋影响,降水量由北向南、由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加,干燥度逐渐降低。降水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向。河北省境内又因地形和海洋影响,等值线几乎与海岸线呈平行走向,南部地区出现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干燥度>1.5的少雨干旱区。如前所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60—70%集中于夏季)和年(季)变率大,是本地区降水的时间性特征。

地表径流是本地区水运动的重要形式。本地区有北部的海滦河流域、中部面积不大的黄河流域和南部的淮河流域。

海河流域进入平原的径流量为206亿立方米,上游山区巳建立大型水库23座,中型水库1480座,总库容为21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78万公顷。黄河横贯平原中部,自西而东入海。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悬,一般比两岸地面高4—8米。平原区进入黄河的支流,豫北有金堤河和天然文岩渠,山东有大汶河经东平湖入黄河。黄河在郑州市花园口站的实测,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60亿立方米(不包括上游灌溉用量90亿立方米),豫、鲁两省每年平均引水约8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约130万公顷。淮河流域进入本地区的年径流量为115亿立方米。淮河水系中的淮北平原部分诸河,多为排除平原涝水的雨源型河流。以上三流域自区外进入的年径流量为881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763亿立方米。

地质矿产部利用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进一步核算了现有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的浅层地下水资源。计算结果,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淡水补给资源为476亿立方米/年,咸水补给资源91亿立方米/年。浅层地下水的开采以北部为多,河南1979年开采量为93.84亿立方米;河北为88亿立方米(1974—1978年平均值);北京年开采量约为25.6亿立方米。根据水利部门统计,在偏旱的1978年,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水的开采量为271亿立方米,其中黄河以北地区为185亿立方米,为浅层淡水补给资源的90.6%,而黄河以南开采量仅为浅层淡水补给资源的31.6%,故浅层地下水黄河以南潜力较大,而黄河以北潜力较小。

深层承压水是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补给形成的。其补给源远,补给量有限,开采强度虽远小于浅层淡水,但各地已形成大大小小的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根据天津、德州、沧州、衡水等漏斗区开采量的估算,深层承压水在水位每年下降1米的情况下,每平方公里每年可开采量为2000—3000立方米。目前,深层承压水以河北开采为多,其它省开采很少。河北深层承压水的调节贮量约为42.28亿立方米。深层承压水的顶界面埋深自西向东逐渐加大,由四五十米加到二三百米,而含水层的厚度由百米左右降到二三十米。单位涌水量也由30—50吨/时·米逐渐降低到5吨/时·米以下。深层承压水的矿化度多低于1克/升。

黄淮海平原的水分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在大气、土体和地下水中进行频繁交换和循环的。石元春(1982)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淮海平原的水分平衡模型(见图2.2)。从该模型中看出,水分进入项中70%来自大气降水,30%是周围山区以地表径流形式进入。输出项中蒸散占74%,入海26%。转化过程中总水量的74%经过土体一植物系统利用、贮存和转运。土壤和地下水含水层是黄淮海平原的巨大的水调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