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指标的确定

一、旱涝指标的确定

如何确定旱涝指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因土、因地、因作物及其不同发育阶段而异。通常的指标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灾害面积和减产的程度等作为指标,一类是以土壤水分状况对作物生育满足的程度作为指标。具体指标有3种,一是降水指标,以降水量作为旱涝标准,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差法、正负距平法、百分比法等。这类指标与作物生长状况和需水量没有直接联系,是气象上的纯数学指标。二是水量均衡指标,从供需均衡分析作物受旱或涝的程度,如干旱指数法、供需比法、蒸散比法等。三是土壤水分指标,这类方法主要考虑土壤对作物的供水程度,它综合考虑了降水量、土壤贮水量(或有效贮水量)、作物根系的发育深度,以及该阶段农田可能蒸散量等。常采用相对含水量指标,即以田间持水量(或田间有效持水量)作为充分满足作物需水的指标,以田间实际含水量(或田间有效含水量)与它的比值作为可能受旱或受涝的标准。本研究对两种土壤水分指标进行了比较。

(一)旱涝指数(K1

根据水量均衡原理给出K1值。

在监测时段内(如以月计)农田的可能蒸发量:

ETm=E0·Kc

其中E0为计算月的累计潜在蒸散量,用彭曼修正式计算;Kc为监测时段的作物系数,时段内未灌水前的ETa应为:

img

K1划分的旱涝指标,采用邱宝剑(1987)的分级方法:

涝K1≥1.5

偏涝 1.2≤K1<1.5

适宜 0.8≤K1<1.2

偏旱 0.5≤K1<0.8

旱  <0.5

(二)相对含水量指标(K2

农田实际含水量(0-100厘米)与田间持水量(0-100厘米)的比值即相对含水量,表示为W1t/W1f,旱涝指标(K2)采用表5.24指标。

表5.24 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旱涝指标k2

img

*冬小麦抽穗开花期<0.65,旱;0.65—0.75,偏旱;0.75—0.9,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