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数据到面数据的扩展
据测报区各测点1米土体的水贮量与盐贮量,生成测报区1米土体水分贮量与盐分贮量的分布图,也是实施区域土壤水盐动态预报模型的关键一步。此项问题的解决,也就是完成数据从点到面的扩展,这是在得到土壤水分、盐分初始条件图幅时所必须进行的。
曲周测报区面积为253平方公里,57个有效观测点。所监测的土壤水分、盐分数据均按点给出,在几百平方公里上从几十个点到近百个点数据,欲绘制出(1∶50000—1∶100000)区域土壤水分、盐分动态类型分布图,从专题制图的要求上来讲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正如本章第一节所述,土壤水分、盐分分布与区域G、L因子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地学综合体G,而最能反映G的是区域土壤类型分布。为此在本项研究中利用数字化土壤类型图,实现了观测点的数据到面数据的计算机自动扩展。方法如下:
(一)同土种类型的土壤所表现出的土壤水分、盐分动态相同原则
某一监测点,肯定位于某一土种类型上。此监测点土壤水分、盐分监测数据即代表了此种土壤类型的土壤水分、盐分状况。这是因为同一种类型土壤一般所处的地学条件相同,土壤剖面的质地构型极相似,农业利用方式也相同。

图7.6 监测点的分布与土种类型之间空间关系
(二)空间分布最近原则
监测点在区域内的分布不可能在每一个所划分土种类型图斑内出现。(见图7.6)3、7号土种类型中就没有监测点分布;另外也可能在同一种类型中出现两个以上的监测点,如图7.6中的4号土种。对于上述两种情形,解决的办法为空间分布最近原则,即:①对于同一类型内有两个以上监测点的,各监测点的数据同时以栅格大小为步长向点的四周扩展,直到把此类型区内所有栅格填充满为止;②对于没有监测点的土种类型图斑在①过程结束后,栅格内所填充数据,取离它最近的那一个有数据栅格中的数据。
(三)盐渍化专家识别原则
此过程原理同6.5节中区域土壤盐渍化识别模型建立的原理,考虑地下水埋深d(x,y)、地下水矿化度Cg(x,y)。据d、Cg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对上述两步生成的盐渍化类型图进行修改。
根据上述原则,就可完成区域土壤水盐监测点数据到面数据的扩展。实施过程见图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