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恒”的主题
地球陆地表面约1/3是干旱地区。干旱、渍涝和土壤盐渍化是这个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三个克星。在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半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稳产高产,水是农业的命脉。但是,水也有导致严重涝灾和土壤盐渍化危害的一面。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就是“兴水利而除水害”。
大禹治水、西门豹引漳和秦渠兴修等均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50年代开始的我国西北和东北等地的大规模垦殖,揭开了发展灌溉和与土壤盐渍化作斗争的新的一页。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垦殖盐碱荒地87万公顷,通过建立排灌系统,采取入工冲洗、种稻改良、牧草轮作等措施,变大片荒原为万顷良田,成为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粮棉生产基地;宁夏的银川平原,引黄河水种稻改良盐渍土,使5万公顷盐碱荒地成为“塞外江南”;内蒙古的河套平原、东北的松嫩平原和辽河三角洲等地盐渍土的开发也是成果累累。但是,在一些灌溉工程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健全,土地不平整,灌水和农业管理技术粗放的地区,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土壤次生盐渍化广为发展。例如,黄河中下游17个灌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为灌区总面积的36%;内蒙古河套灌区,因无渠首建筑和缺少必要条件,致使1/3的土地次生盐渍化。还有银北灌区、东北郭前灌区等亦深受水盐之害。黄淮海平原自50年代初至今,农田灌溉面积由近70万公顷发展到900万公顷,大大推动了这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这里的渍涝和土壤盐渍化时起时伏,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旱涝和土壤盐渍化是个全球性的问题。19世纪以来,一些古老灌区,如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斯河、尼罗河、印度河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因灌溉不善而引起的次生盐渍化急剧发展,使大量的土地荒弃,使昔日的粮仓转为粮食不能自给。事实引起人们极大地关注。据美国农业部调查统计(1985),全美408万公顷灌溉土地中,有117万公顷显示出被盐碱破坏的迹象。目前,盐渍化可能已影响到全美国灌溉土地的25%。美国西部河流水质恶化,矿化度高和土壤含盐量高已构成了严重威胁。马兰托(1985)报道,“到2000年,加利福尼亚洲1/3的农田将被破坏”。据估计,科罗拉多河流域年增900—1000万吨易溶盐量的负荷,使所有用户一年需支付113亿美元以上,如不进行控制,到2010年预计损失费用将翻一番还多。中、远东国家的土地多受水盐因素的困扰,伊朗约50%,巴基斯坦也有30%以上的土地盐渍化(FAO,1983)。据澳大利亚的资料(1982),估计盐渍化造成澳的经济损失为1.5亿美元,年损失额为2114万美元(其中次生盐渍化损失为1514万美元),到2000年年损失额将超过2600万美元,总损失额将超过2.8亿美元,需要投入2.6亿美元进行治理。
灌溉无疑是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和措施,全世界17%的灌溉土地提供了56%以上的农产品(Zoh等,1981)。但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哪里有不良灌溉和缺乏必要的排水条件,哪里就会发生次生盐渍化。自1800—1980年的180年间,由于不良灌溉和次生盐渍化而废弃的土地每年达100—150万公顷(Kovda,1985)。根据Zoh预测(1981),灌溉面积将由现在的2.65亿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4.2亿公顷,比现在的灌溉面积增加60%左右。令人不安的是,现在和可以预测到的将来,多数的灌溉区仍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灌溉不善和缺乏排水设施。这就是我们要提出的,在地球陆地表面1/3以上的地区,人类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深受水盐的困扰。即使在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现代以至相当久远的未来,人们仍将无法摆脱和不得不继续与水盐打交道。当然,我们应当相信,未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最终定能摆脱农业生产中的水盐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