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分量及参数的确定

三、有关分量及参数的确定

(一)区域集总式土壤水均衡模型的分量和参数

各分量及参数来源同5.2节,取值方法或直接用多点的平均值,或在各点分别预报的基础上,对区域土壤水状况进行预报。

(二)区域分布式土壤水均衡模型的分量和参数

在引入坐标(x,y)后,(5.2)式中的各项即可表达为W1(x,y)t、Ps(x,y)τ、ETa(x,y)τ、IR(x,y)τ……等。由于各分量的影响因素众多,从表(5.21)可知,各分项是其影响因素的函数,如Ps(x,y)是C、G、L的函数等。

各分量的确定方法如下(李保国,1990):

1.Ps(x,y)的确定 Ps(x,y)τ为在(x,y)处τ时段内的降雨量,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则:

img

由于G不随时间变化,所以在(x,y)处的Ps可简化为:

表5.21 分布均衡模型中各项的影响因子

img

RWS1:地下水水位;C、G、L分别表示气候、地学、人为因子。

img

在不考虑人为因素(L)对降雨的影响时,如不考虑作物的截留作用则(5.9.1)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img

如假定在同一气候带,地貌类型一致的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平原区域降雨量无变化,则:

img

2.IR(x,y)的确定 IR(x,y)τ为在(x,y)处τ时段内的灌溉量,根据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则:

img

当W1(t-1)亏缺时,需通过灌溉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如忽略不同水分亏缺程度的影响,则可简化为:

img

则可在对G、L分区的基础上确定每一(x,y)处的IR值。

3.ETa(x,y)的确定 ETa(x,y)τ为在(x,y)处τ时段内的蒸散量,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则:

img

式中E0及Kc的资料来源同前。根据(x,y)处的E0值及作物栽培情况给出Ks值,采用鹿洁忠(1985)的推荐式(苏联阿尔巴捷夫A·M),并对临界含水量值0.7Wf调整为0.8Wf,即:

img

其中

img
img

并令当W1(x,y)τ≥WT(x,y)时,Ks(x,y)τ=1

W1(x,y)τ≤Wp(x,y)时,Ks(x,y)τ=0

式中Wf(x,y)τ:1米土体的田间持水量;

WT(x,y)τ:1米土体的临界含水量;

W1(x,y)τ:1米土体时段τ内的平均贮水量;

Wp(x,y)τ:1米土体的萎蔫含水量。

4.Q1(x,y)τ的确定 Q1(x,y)τ为在(x,y)处τ时段内,1米土体下边界处水分通量的变化量,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则:

img

式中 QE1(x,y)τ:τ时段内,(x,y)处通过1米土体下边界处向上的水分累计通量(mm);

(QI1(x,y)τ+Qp1(x,y)τ):τ时段内,在(x,y)处由于灌溉或降雨入渗,通过1米土体下边界处向下的水分累计通量(mm)。

如果假定地下水埋深不大于4米时,1米土体下边界处的水分通量变化,可分别由浅层地下水的蒸发量、降雨入渗补给量和灌溉回归量代替,则:

img

如地下水埋深>4米,则可参考李韵珠(1988)或5.2节有关方法确定。(5.12.1)式至(5.12.3)式中,QE(x,y)τ、QP(x,y)τ与QI(x,y)τ分别与(4.16)式中img、(4.15)式中img、(4.18)式中img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