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
以上系统阐述了旱涝盐碱为害的背景和发生原因,以及通过对区域水分运动不均匀性和积盐性的调节,改善水盐运动的方向和强度,使春旱夏涝,土壤积盐和地下水矿化的区域水盐运动类型,向着能抗旱防涝,土体脱盐,地下咸水淡化的方向发展。据此,石元春1977年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盐运动的理论,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春旱夏涝、土壤盐渍化和地下水矿化是在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泛滥平原地学条件下,区域水盐运动所表现出的一组自然现象,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和有机的整体。没有季风气候就不会干湿季分明;没有半湿润区的500—1000毫米降水,就不可能形成渍涝和在较大幅度上的水盐垂直方向运动的动力因素,以及产生土壤盐渍化和地下水矿化;没有堆积型的泛滥平原,就不可能提供大范围的低洼平坦和高地下水位的地学条件。在此三者均有的条件下,区域水盐运动则表现出旱涝盐咸共存的特征。
②以旱涝盐咸共存为其特征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泛滥平原,是一个独立的地理景观(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旱涝盐碱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我国西北和北部干旱区虽亦受季风气候影响,但年总降水量小,形成不了雨涝和土体明显脱盐过程。淮河以南的湿润气候区虽受季风气候强烈影响,但降水总量大和降水期长,易溶盐以至较难溶的碳酸盐被淋出土体,不能产生盐化和矿化过程(除滨海条件)。因此,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半干旱区和湿润区之间的,一种具有季风气候特点的过渡型的地区。全球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地理分布,是我国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印度、中部非洲以及大洋洲北端。(见图2.1)
③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盐渍土和土壤盐渍化过程,具有其一系列特征而不同于干旱、半干旱等地区的盐渍土。这些特征是:易溶盐在土体中呈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运动;易溶盐在土体和潜水中频繁的交换;低矿化潜水蒸发和易溶盐淋溶条件下的土壤苏打盐化过程,以及矿化地下水条件下的土层中部的石膏积聚。从发生和综合性的分类考虑,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盐渍土是一重要的独立类型,在研究上和改良上均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而又有别于其它盐渍土类型。

图2.1 世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分布图
④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和整体,旱涝盐咸必须实行综合治理而不能孤立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正是几十年来许多治理工程失败或效益不高,在理论上的原因。综合治理包括治理对象上的综合和施措上的综合。综合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包括降水、地上水、地下水、土壤水及其中易溶性盐类)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使之向着有利于抗旱防涝,消除和预防土壤盐渍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方向发展。浅层地下水的开采和回补是区域水盐运动调节管理的枢纽和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