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数据管理系统概论

一、矢量数据管理系统概论

在GIS中矢量数据管理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空间数据。一个完善的矢量数据管理系统,应包括对空间数据的获取、加工、传输、分析、显示及存贮等功能。一般情形下,矢量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包括3个阶段:空间数据特征的编码与空间数据的数字化;图形数据的存贮、处理和联机编辑工作;图幅的自动输出。

1.编码与数字化 空间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图像数据(各种遥感数据)与图形数据(各种地图)。欲对影像或照片类遥感数据与地图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就需要把其图像和地图图形(点、线、面)转换成数字形式。这个过程即为数字化。

实现这种图一数转换的设备,称为数字化仪。常用的设备有手扶跟踪式数字化仪和扫描式数字化仪两种,后者的自动化程度比前者要高。

在对图形数据——地图进行数字化时,为了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地图中不同的点、不同的线及不同的多边形区所代表的空间数据特征,就需给定每种类型的空间数据一个唯一不变的特征码,这一过程即为对空间数据特征进行编码。(7.3节中土壤图的编码就是一例)只有在此过程完成以后,才能对图形数据进行数字化以及图形数据的计算机处理等工作。

2.图形数据的存贮、处理和联机编辑工作 本阶段的工作是根据编图的目的,建立有关的文件或数据库,对数字化后的结果进行变换、运算和修改。该过程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进行的,需要制图人或用户实时参与,实行“人机对话”(即交互方式),对信息进行编辑工作。

为进行这项工作,需要配备一套制图软件系统,以确保对地图图形数字信息进行检查和消除错误。

3.图幅的自动输出 将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的图形数据,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绘图机绘制出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类型图等)专题性图幅。

另外,矢量数据管理系统中,要能够实现图形数据——矢量数据与图像数据——栅格数据的相互转换,这可弥补两类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时的不足。栅格数据虽要求存贮量大,但易完成各种图幅之间复杂的运算,而矢量数据则与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