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预报模型与信息系统结合
信息应用子系统是PWSIS的核心部分。它的功能是对输入数据包括基础图幅数据、水盐监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对未来时刻的区域水盐动态作出预报。它主要由一系列模型组成。
区域水盐运动系统中,地下水水位(埋深)、地下水水质、土壤水及土壤盐含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区域水盐运动系统的系统分析,进行合理简化,建立了一区域水盐动态预报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与方法见第七章,它主要是由区域地下水水位预报模型、区域地下水水质预报模型、区域土壤水分分布预报模型及区域土壤盐分分布预报模型构成的。
为了实现PWSIS中信息应用子系统的功能,就需把所建立的各种模型与PWSIS各个子系统联结起来。在PWSIS中,考虑到模型的功能,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系统预报模型就被选择并与信息系统结合。从图7.2中可知,系统预报模型的实施也需借助于GIS的有关技术,这就说明了在PWS体系中系统预报模型与信息系统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PWSIS信息应用子系统中,系统预报模型的运行过程见图8.7。关于各子模型或系统预报模型的建立,与实施的详细阐述见第四至七章的有关内容,这里根据图8.7再把要点叙述如下:

图8.7 PWSIS信息应用子系统中系统预报模型的运行过程
(1)区域地下水水位预报模型。建模是根据地下水动力学的理论而建立的一二维偏微分方程。根据冲积平原区地下水交换的特点,模型中充分考虑了垂直交换作用,建立3个子模型。模型中各参数是(x,y)或(x,y,d)函数。从而此模型是分布参数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单元剖分为大小几乎相等的锐角三角形构成。各区域中各参数或水利措施(井、渠)的输入,按剖分的三角单元进行数字化输入模型。模型的运行结果可得到各点区域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位预报值,以及降雨量、灌溉补给或地下水蒸发等垂直交换的计算值。
(2)区域地下水水质预报模型。建模理论与参数处理方法同(1)。对模型求解也应用有限元的方法进行。模型在运行时需(1)的运行结果——区域地下水水位预报值等结果的输入方可执行。区域地下水水质预报模型的运行结果,为区域各点的区域地下水矿化度预报值。
(3)区域土壤水量预报模型。预报对象为区域内1米土体土壤水的总贮量。依据水均衡的理论,建立起一分布式水均衡方程,对1米土体水贮量进行预报。为了进行区域土壤水分布预报,把区域进行栅格化,不同比例尺栅格大小不同。比例尺为1∶50000,栅格大小(实际大小)为50米×50米;比例尺为1∶100000,栅格大小为100米×100米。按照上述参数对区域土壤水均衡因子进行栅格化,得到均衡因子的栅格化数据图幅,进行叠加,即可得到土壤水贮量在区域各点(即每个栅格)的预报值。区域土壤水预报模型的运行需要众多栅格化数据图幅的输入,象数字化土壤图、数字化田间持水量、萎蔫含水量等图幅的输入,即此模型的运行要与众多的矢量数据文件发生关系。1米土体下边界水的交换量数字化栅格图还需通过(1.1)得到,所以运行(1)后,方可运行(3)。
(4)区域土壤盐分预报模型。根据专家识别方法、土壤盐均衡方法建模,实施过程同(3)。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在所建立的模型中起重要作用。所以(4)运行,只有运行(1)、(2)后再经过(1.1)、(2.1)才可执行。它也需要众多的数字化图幅,与矢量数据文件紧密相连。模型的运行结果可得出每点(一个栅格)1米土壤盐贮量或盐渍化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