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田旱涝状况的预报

二、区域农田旱涝状况的预报

(一)旱涝指数(K1)、相对含水量(K2)与田间实际旱涝状况的比较

两种作物、两种旱涝指标与田间旱涝调查的对比表明,(见表5.25,5.26)K2与田间水分状况的符合程度较K1为好,特别是灌溉地,K2反映了灌溉地的土壤水分状况。

表5.25 冬小麦两种干旱指标与田间旱涝状况的比较(1987)

img

表5.26 棉田两种干旱指标与田间旱涝状况的比较(1987)

img

(二)用K1指标对区域农田旱涝状况进行预报

根据54个监测点1米土体贮水量及有关分量,计算了各个监测点的旱涝指数K1,分析了1987年5—6月麦田及6—7月棉田可能发生的旱涝灾情。从图5.16看出,5—6月在区域的西北及东南部出现K1<0.65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多在4米以下,如不及时灌溉,小麦将发生干旱。

从图5.17看出,6—7月在区域的西北部出现K1<0.6的地区,该年6月初至7月上旬虽巳进入雨季,但北部棉区比中、南部降雨少20毫米,加上地下水埋深多在4米以下,春棉已进入现蕾开花盛期,因此土壤水分亏缺,如不及时灌溉,棉田将因干旱而减产。

img

图5.16 测报区内小麦灌浆期的土壤旱情分布预报(1987.5—6)

img

图5.17 测报区内棉花苗期的土壤旱情分布预报(1987.6—7)

(三)用K2指标对区域农田的旱涝状况预报

采用简化的旱涝指标K2,K2=W1t/W1f,它是农田各种水分分量均衡后的1米土体贮水量,与1米土体田间持水量的比值。1988年曾应用此指标对各种作物关键时期可能发生的旱涝灾情进行预报。曲周试区几种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见表5.27。

表5.27 几种作物土壤旱涝预报的关键时期

img

根据53个监测点水均衡方程各分量的预报值,可预报同一时间的土壤贮水量,在求出其与田间持水量,的比值,即K2值后,以试区土壤图为底图,采用图件叠加和扩展原理(见图7.2)绘出各时段内的旱涝预报图。(见图5.18至5.20)

在小麦拔节-开花期,短期内连续预报3次,可及时了解开花-灌浆期缺水状况。从预报结果看出,在一般灌溉条件下,在冬小麦的拔节期,试区沿支漳河两岸不会发生干旱,沿监测点“2”、“15”、“27”、“45”一线有旱情发生,其中监测点“2”周围旱情较重,如不及时管理,至抽穗开花后期将会加重旱情,图5.18的预报结果与小麦田间测产的结果一致。

夏玉米及棉花的苗期,本区域常发生初夏旱。为预报该年度旱情,于6月3日及23日连续预报两次,由于部分地区于5月上旬灌了播前水,5月中旬又连续有两次较大降雨(64毫米),6月3日大部地区预报土壤水分充足,支漳河上游和灌水条件好的地区出现暂时过湿,西北部和东南部偏旱,但由于此时大气蒸发力加强,在短短20天后,至6月23日,(图5.19)试区北部(监测点“4”、“8”、“11”)、中部(监测点“26”、“29”、“37”)和东南角(监测点“45”、“52”)一带出现旱情,应及时加强水分管理,以免发生“卡脖旱”。

夏玉米和棉花的开花吐丝(吐絮)期,本区常发生夏涝。从8月17日(雨季后)的预报看出,此时全区土壤基本过湿,10天后至8月27日,全区土壤仍然过湿,(图5.20)如不采取排涝措施,可能有涝灾发生,这与田间的调查是一致的。

从上述预报结果看出,旱情多发生在地下水埋深>4米、土壤质地粘重的地区;涝情多发生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区。因此,调控区域地下水水位是本区农田土壤水调节的枢纽。

img

图5.18 测报区内小麦开花期的土壤旱情分布预报图(1988.5.2)

img

图5.19 测报区内夏玉米及春棉苗期的土壤旱情分布预报图(1988.6.23)

img

图5.20 测报区内夏玉米吐丝、棉花吐絮期的土壤涝情分布预报图(1988.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