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的症结
人们兴水利而除其弊,与旱涝和土壤盐渍化作斗争的历史过程,就是对水盐运动规律的认识和从事水盐管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民积千百年的经验,如抗旱保墒、沟畦台田、围埝平种、冲沟垄作、“锄头底下有水有火”、“盐碱地种花,晒垡养坷拉”、“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等,乃至近代的灌排系统、盐碱地冲洗和改良工程,都是在生产斗争实践中,通过对水盐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采取的加强对水盐管理得措施,以改善农田水盐状况。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对付水盐干扰上,日益向着大型综合和流域性整体治理方向发展。巴基斯坦在世界银行的援助下,在印度河平原灌区执行了一项规模宏大的,以管井工程为主的盐渍土改良计划(SCAP计划,1960—1996),治理面积700万公顷;埃及在FAO资助下,在尼罗河三角洲200万公顷土地上,实施了以暗管排水为主要内容的盐碱土改良工程。这两项具有世界影响的巨大工程,以及美国西部盐河河谷、加州中央河谷等大型灌区和匈牙利的蒂萨河灌区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政府也通过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与农民建立盐渍土改良的合作项目,使30万公顷的碱化土壤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良。
自50年代以来,我国的黄淮海平原,一方面治理了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河系,开挖了行洪排涝工程,在周围山区修建了4000多座、总库容量为250亿立方米的水库,打了数十万眼机井,使灌溉面积由70万公顷发展到900万公顷,从整体上改善了这个地区的水盐状况。另一方面,在不同自然条件的各种类型区,设置了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的试验区,提出了不同条件下进行综合治理的模式。
新疆乌鲁木齐河的全流域性的统一治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山区修水库,对水量作多年性调节;建平原水库以调蓄冬季的泉水和井水;加强渠道防渗灌溉管理,使渠系有效利用系数由0.3提高到0.6,在潜水溢出带及下游冲积平原渠灌的同时,配合竖井(1817眼)灌排,年提水量达2.5亿立方米等措施,使灌溉面积由1.93万公顷增至7.93万公顷,灌区盐渍土由2万公顷减至0.1万公顷。无论是在一个小的田块,还是在一个大的流域,无论是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还是搞大型水利工程,人们在与旱涝和土壤盐渍化作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逐步加深对水盐运动规律的认识,并不断增强对水盐运动的控制能力,以改善水盐状况和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表明,与旱涝盐碱的斗争并取得进展,其实质在于对本地区水盐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加以科学地调节和管理。这是整个问题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