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农田的基本情况

一、预报农田的基本情况

(一)预报农田的地学条件及土壤类型

在测报区内选择不同地学条件和种植方式的农田,监测土壤水分的状况,以检验土壤水分预报的精度,并获取水动力学模型所需的有关参数。典型农田的基本情况,见表5.1。

表5.1 预报农田的基本情况

img

表中Wf为1米土体的田间持水量(毫米),Wp为1米土体的萎蔫含水量(毫米)。

(二)几种典型农田的土壤水分动态

试区内不同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的,1米土体土壤贮水量(毫米)的周年动态变化列于表5.2。

表5.2 典型农田1米土体土壤贮水量动态变化(mm)

img

imgWimg:1米土体有效持水量。

从不同地学条件、不同质地土壤、不同栽培和种植制度下的土壤贮水量(0—100厘米)的动态可以看出,浅层地下水埋深愈浅,土壤的贮水量愈高,土壤质地愈粘重。贮水量虽高,但有效水含量相对较低。土壤贮水量的动态过程在自然条件下6—8月为峰值,春季3—5月为低谷。这在非灌溉地和裸地表现得十分明显。但在灌溉地,特别是种植小麦的农田,随着灌溉的次数可以间歇地出现几次峰值。如果从土壤贮水量的数量分析,除短暂的时间可以达到或超过田间持水量外,即使在雨季也只占田间持水量的80—90%(如2号、16号、18号、23号等不同条件的土壤)。这表明春季地下水埋深在大于3米的条件下,深层土壤(1米以下)在春灌或冬灌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可以达到90%以上,在正常的情况下约为70—75%。因此在分析不同农田1米土体贮水量动态时,要同时考虑自然、人为因素对其影响,以及人为因素改变时可能引起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