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概述

4.1 概述

据2.3所建立的PWS概念模型、PWS结构和工作流程可知,在PWS体系背景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与监测系统完善后,建立PWS体系的前期工作——准备阶段的工作就基本结束。接下来就需进入建立体系的核心阶段——操作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各个子系统的预报模型与整个系统的预报模型。其中区域地下水动态的预报是PWS体系核心内容的首要部分,它是进行区域土壤水盐预报的前提条件。

对区域地下水动态的研究,近10年来基本上都应用分布参数模型(Bear,1979;张蔚榛,1983;朱学愚,1986),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以水动力学方法为主。这与近20年来电子计算机与计算技术迅速发展密不可分,利用数值方法(有限差分或有限元)可对区域地下水运动偏微分方程(柴崎达雄,1976;薛禹群与谢春红,1980;孙讷正,1981;Wang与Anderson,1982;张蔚榛,1983)与地下水溶质运移的偏微分方程(Reddell,1970;Pinder,1973;Segol等,1976;Konikow与Bredchoeft,1978;张蔚榛,1983)进行求解,这就大大加快了对区域地下水水盐运动规律的研究。

采取水动力学方法对区域地下水水位、水质进行预报,在方法上日趋成熟。对地下水水位的预报,张蔚榛(1983)、陈葆仁等(1988)做了系统总结。现阶段已把区域地下水水位预报模型与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Gorelick 1983;朱学愚,1986;李慈君,1985;刘春平,1989)。对区域地下水水质的预报,Konikow与Bredehoeft(1978)、Rashid AL-layla(1988)、王秉忱等(1985)、孙讷正(1989)等学者也作了大量报道。

但在PWS体系中,对区域地下水动态的预报结果,是作为一个子系统输入到整个系统预报中应用的,并且预报时段较短,所以对其预报准确度的要求应较高。如何在已有的工作上,更准确合理地处理模型中有关参数与源汇项,使它能应用于中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成图范围的区域水盐动态预报研究中,将是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