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社会中的投入与疏离:中国公学的历史:1906—1936》简介
《变动社会中的投入与疏离:中国公学的历史:1906—1936》这本书是由.严海建著创作的,《变动社会中的投入与疏离:中国公学的历史:1906—1936》共有57章节
1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一类重要项目,旨在鼓励广大社科研究者潜心治学,支持基础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它是经过严格评审,从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遴选立项的。为扩...
2
序
读了严海建教授研究中国公学的近著,颇有所得。这是一本近年有关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大学史个案研究值得推荐的好书。 晚清中国首先由教会创办了私立大学,真正由国人出资...
3
目录
目 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 绪 论 第一章 新式学堂与清季变局:中国公学的创立及其早期历史 一、取缔规则风潮与中国公学之创立 二、中国公学创立...
4
绪 论
近代中国的新式学校源于晚清为应对世变而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故从其创立之始即处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进程之中。近代中国处于社会政治变动频繁且剧烈的时期,新式学校及大学...
5
第一章 新式学堂与清季变局:中国公学的创立及其早期历史
中国公学是部分中国留日学生因反对日本颁布的《取缔规则》而发起抗议,集体罢课归国,在上海创立的新式学校。中国公学的创校模式及早期历史奠定了其后来发展的底色,影响一...
6
一、取缔规则风潮与中国公学之创立
中国大学的起源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公学的创立就是此种时代趋向的直接产物。中国公学之创立源于民族主义运动,其区别于当时国内其他新式学堂的特质亦...
7
二、中国公学创立的初衷及其面临的困难
中国公学是留日学生激于民族义愤,为抗议日本政府的取缔规则,而归国自办的新式学堂。仅凭一腔义愤并不足以使一所新学堂卓然自立,中国公学在困厄中屡屡绝处逢生是由于其创...
8
三、中国公学的治理体制与经费来源
民国初年重建的中国公学系私立性质,故论者多以后来之眼光进行倒溯,认为中国公学是近代创办较早的私立大学之一。实际上,中国公学之创校及其早期历史颇为曲折,官方、地方...
9
四、自治与官办之争:新旧公学风潮
1908年,中国公学因为修改学校章程而发生风潮,结果超过半数的学生退学,另组新中国公学。 风潮之起因是学校章程的修改。如上节所述,早期中国公学的体制仿行留学生总...
10
五、早期中国公学的学生、师资与办学状况
中国公学创办时,归国的留学生虽有千余人之多,但除去返乡及赴日的,留在上海入中国公学的学生仅有260多人。1906年4月,姚宏业投黄浦江自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11
六、思出其位:中国公学与清季革命
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堂之影响极其深远,民国代清与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清廷在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务纲要》规定,“学生不准妄干国政,暨抗改本堂规条。孔子曰:‘不...
12
小 结
在中国公学校友的历史记忆中,普遍存在突出其与清季革命关联性的趋向,而相关的文本大多系叙述者本人因应现实而作,故带有浓厚的结果驱动。民国初年,因对革命有功,孙中山...
13
第二章 成为研究系的事业:北京政府时期的惨淡经营
晚清时节,中国公学师生多参与革命,对上海光复也有重要贡献。民国创立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曾对中国公学表示关注,力图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但因时局变动而未能实行,...
14
一、民国初年中国公学的恢复与重建
民国代清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革命成功对于曾有功于革命的中国公学,不啻是一个更新发展的契机。而民初中国公学的遭遇却颇具吊诡意味,原本得孙黄等领袖巨公的赞助...
15
二、因缘际会:研究系接办中国公学
现有关于梁启超的各类传记,大多认为在1920年前后梁启超有意接办中国公学。[37]其实早在1916年夏,当时反对袁世凯帝制运动成功,梁启超自广东至上海,留居上海...
16
三、研究系办学的具体举措与实绩
自1921年9月起至1927年3月,研究系接办中国公学将近六年,也是中国公学由中学、预科逐步转为大学的时期。对于研究系掌校期间办学成就的评价,须见之于行事方能客...
17
筹办大学
研究系接办中国公学的初衷本就是注重大学。早在1916年夏,梁启超被公学推为校长,即提议建设大学。1920年9月,梁启超为中国公学改办大学发募捐启,其中谈及改办大...
18
刷新人事
中国公学由张东荪任代理校长后,又聘请对于中学教育较有经验的舒新城任中学部主任。舒新城一开始有所顾虑,主要是对于中国公学情形不熟悉。1921年4月,蒋百里正好在长...
19
筹措经费
经费的筹措对于私立大学的办理至关重要,因为经费问题关系到教授的选聘、设备的扩充等,直接影响办学的规模与质量。中国公学经费来源除了王敬芳争取到的福中公司拨给的资金...
20
改革学制
据中国公学史略所记,张东荪在代理校长期间,“课程内容逐渐改革,中学实行二三新制,商科亦分银行、会计、秘书、贸易各门讲授,以期实用”[86]。中国公学在研究系办学...
21
研究系办学的成效
研究系自1921年春接办中国公学,至1927年,前后六年。接办之初,计划完备,颇为用心,试图将中国公学办出成绩。研究系接办中国公学之初,对于人才的聘用态度较为开...
22
四、1921年中国公学驱长风潮
1921年9月,中国公学发生驱逐中学部主任舒新城与代理校长张东荪的风潮,其中夹杂着多重因素的影响,但由于风潮基本局限于校内,较少有研究者关注,相关的分析较为粗疏...
23
风潮前史
1921年春,中国公学原教务长刘秉麟留学英国,于是由梁启超推荐,王敬芳乃请张东荪继任教务长。张东荪到任后,约请舒新城任中学部主任。然就当时中国公学之组织系统而言...
24
驱舒逐张运动
1921年10月10日,因双十节学校放假两天,新教员大多离校去了上海,舒新城也因病留沪。10月11日,反对新教员的学生利用国庆放假机会以国庆名义召集开会,在会上...
25
风潮过程中党派舆论的歧见
研究系是脱胎于民国初年进步党的一个政治派系,得名于1916年在北京成立的“宪法研究会”,其领袖人物是梁启超、汤化龙。研究系始终想凭借既有的政治势力来改良中国,所...
26
风潮中的时代内涵与个性特质
学校风潮与学生运动的勃兴是民国时代的特殊现象,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虽然学校风潮与学生运动有时不易截然划分,但两者的区别还是极其明显的。[140]与学界对于具有...
27
小 结
叶文心的研究认为,“民国时期的本国私立大学起源于地方精英阶层改良派对现状的不满,以及他们对政治改革的鼓吹。因此,这些大学自然也就随着士绅阶层支持力度的强弱而起落...
28
第三章 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胡适掌校时期的改造
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时期多被认为是中国公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公学师资得以充实,学风得到改善,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充。[1]以往关于胡适执掌中国公学的论述...
29
一、1927年前后中国公学的改组与胡适出任校长
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克复上海,原本执掌校政的研究系因此前反国民党的立场,被迫避走,校长张东荪避居租界,中国公学陷入无人负责的状态。据在校学生所记,“十六年春...
30
二、胡适办理中国公学的举措与成效
对于中国公学而言,由胡适出任校长,可谓办学得人,学校上下欢欣鼓舞,对前景怀有很大的期望。从1929年学校教职员所作吊姚洪业烈士诗和附识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欣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