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大学
研究系接办中国公学的初衷本就是注重大学。早在1916年夏,梁启超被公学推为校长,即提议建设大学。1920年9月,梁启超为中国公学改办大学发募捐启,其中谈及改办大学之计划。
十余年来,同人等黾勉维持,徒以愿大力微,经费奇绌,故所办限于中学。去秋以来,始增一商业专科,其前后毕业学生数千人,或留学欧美,或服务社会,成绩虽尚称优越,然揆诸倡建时拟办大学之初衷,绵历十余年,卒未贯彻,此又同人等所引疚无既者也。欧战以后,文化日新,我国民顺应环境之趋势,国民自觉心之发达,一日千里,乃共憬然于学问基础不植,在个人无以自立,在国家无以图存,莘莘学子,欲求高尚完备之学科,若饥渴之于食饮也。而环顾国中学校状况,欲求一焉能与各国最高学府程度相颉颃者,竟不可得。即有一二较完善者,则大抵在北方,而南方几于阙如,又多属官办,常为政治势力所牵掣,不能遂其自由发展。查欧美各国大学,何一非由社会热心大力之人提倡维护而成,或为之前,或为之后,增高继长,发扬茂实,心力所造,百世其利赖之。本校既有可宝之历史,有相当之设备,同人等承乏校务,不敢不自勉,决拟于明年为始,改办大学。[51]
此前,梁启超曾就此商于张东荪,称:“改大学今年已来不及,须俟来年暑假否,抑中途尚有改进之余地,请示复。”[52]张东荪亦表同意。梁启超等拟请张君劢任中国公学校长,负责将商科改为大学。张君劢初返时对于此事颇热心,曾在吴淞与宝山县之间设法觅地,拟另建中学而将原址改为大学。1922年秋,原来的中学部改名为中国公学附属吴淞中学。后因经费困难,大学未及成立,张君劢辞校长职,仍由张东荪代理校长。
1922年秋,教育部令准中国公学商科专门改升大学。此时恰逢陈筑山从美国学成回到上海,张东荪因事繁坚辞代理校长职,王敬芳请陈筑山代理校长职。据报载:“吴淞中国公学自恢复以来日益发达,大学部商科自去岁十月间奉教育部训令承认为大学后,各种组织更加完备,已在宝山附近购地百数十亩以便建筑大学部及研究院校舍,一俟新校舍落成现有之大学部商科即行迁入,同时添设文理法政等数科外,并创办研究院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充任教授,以备大学毕业生得进而研究专门高深之学问。原有之旧校舍则留供该校附属吴淞中学之用,本学期大学部学生发行商学周刊,定期出版,特得使该部学生对于商业学及经济问题有所发表,内容颇为丰富,自出版以来销数已达四五千份,而以银行界定阅者为尤多,下学期大学部毕业一班拟组织日本考察团,借以调查国外实业情形。”[53]1923年年初陈筑山代理校长,对于学校的办学规划愿景颇为宏大,不但要继续办理中学和商科大学,还拟办理研究院。陈筑山接任后,对于提升商科的办学水准尤其重视,但实际上因经费短缺,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计划。
1923年上半年,因经费问题,校董会没有能力兼办中学部和商科大学,校董会一度倾向于暂停商科招生,由此引发校内的风潮。据报载:“中国公学大学部商科,自去年陈筑山继任代理校长后,颇受学生欢迎。上星期一陈由北京王校长处返校报告,据云‘本校经费困难,历年亏空,故由下学期起,商科停招新生二年,中学部添加高中理科一级云’。商科学生闻之,甚不满意,因商科现有三级,三年级于今年暑假毕业,余一二年级亦均于明年相继毕业。不招新生,岂非无形消灭,即二年后果招新生,新旧不继,亦非办学所宜。商科诸学生认为此非节省经费之事,举代表向陈代校长交涉,请其今年续招新生,并要求商科经费(北京中原公司津贴)与中学部均分。再三请求,屡被拒绝,后因无法可想,即电达王校长,请速来校料理,并陈说种种理由。昨日陈代校长宣言辞职,现已离校,遗职托商中二主任及斋务长暂摄。今日商中二主任及斋务长,又均宣言除原有职务外,概不负责,校务竟致无人主持,故今日商科教职员及学生等,又电催王速来维持,一面仍照常上课,绝无轨外举动云。”[54]其中透露的信息是校长王敬芳因经费困难拟停办商科,同时保留中学部,客观上形成了中学部与商科相互竞争发展资源的局面,由此造成商科与中学部的矛盾。
为此学生方面致电校长王敬芳,王敬芳致商科学生电云:“商科缓招新生,系董事会议决之事,万难更改。陈先生(指代校长)品德才具,余素钦佩,学生等当以待余者待之,切勿误会而干涉校事。”又致电全体教职员,“商科学生,因停招新生事,致生误会,此事系董事会议决,弟实无权更改,请善为劝导”。学生方面“因所要求之事,毫不允许,与其作亡校之学生,不如早日退学,各争自己之人格,故昨日全体议决,于今日停课,一面派代表赴各相当学校接洽转学事宜,一面在校交涉转学证书及对外宣言事务。此次风潮之学生方面异常决心,据云一星期内,全体退学离校。教育方面无法维持,想王校长亦不致忍心牺牲全体学生也”[55]。因商科全体在校学生的抗议,经过教职员及董事会讨论,“议决下学期仍续招新生,并改行学分制”。学生全体议决,即日复课,至此风潮平息。[56]
1923年夏,学校“以商科大学来学者日盛,势不得不力图扩充,又因添办高级中学,吴淞校舍实不敷用,故将商大迁移上海”[57]。商科大学租定静安寺路赫德路转角大洋房一所作为校舍,于1923年9月开学。[58]1924年年初,陈筑山因病不能经常往来于沪淞两地兼顾商大与中学两部,商请董事会,由张东荪任商科大学学长,陈专办高中。
1924年6月,中国公学决定下学期大加改革,“大学与中学各设学长,将原有代理校长名义取消,中学部即以陈筑山为学长,至于商科,为陆续添设其他学科起见,故废除商科大学之名义,即称中国公学大学部,请张东荪为学长,大学部今后组织,酌采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办法,依各学科之性质分为课组,如会计与营业管理、银行与货币、财政与经济统计、政治与社会学、社会问题与经济政策、伦理心理与哲学、历史、法律、外国文等学科,各为一组。自下学期起,先办若干课组,学生依其志愿,分为:1.正科生,毕业后给以学位;2.选科生,得依其志愿随意选习,经考试及格后,给以证书;3.预科生,一年毕业,为进大学之预备,注重基本科学与外国文”[59]。重办大学部的重要前提是扩充校舍,为此张东荪与校董反复磋议,诸校董乃于7月29日在北京召集临时会议,结果议决,“从速在吴淞原有基地添造校舍宿舍二所,期于本年内落成,一俟工竣,即将大学部迁回吴淞,俾便发展”。该工程由允元建筑公司承办,九月底前决开工,建筑费六七万。[60]校舍扩建工程完成后,1925年春假期内,中国公学大学部由上海迁回吴淞炮台湾旧址。[61]校舍扩建的同时,学校延约海外名彦,计划添设哲学、政治、经济诸系,仿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之制度,办成较有影响之社会科学大学。
王敬芳对于改升大学的意义曾有阐述:“缘鄙校原有商科,自改升大学以后,以为私经济与公经济不能分立,因于商科外添立政治经济科,使学子对于私经济与公经济能见其全。缘上海为中国经济之重心,欲发展中国工商业,必于国民经济有通盘之计划;而欲发展中国工商业,必于国民经济有通盘之计划;而欲于国民经济有确切之知识,则非有一机关继续研究、详细调查、周密统计不为功。”[62]可见中国公学校方超越实用性商科的办学目标,希望其更具研究性且注重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