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档案史料

[1]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七二二。

[2]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二。

[3]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五。

[4]“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台北“国史馆”藏,数位档。

[5]上海市政府档案,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Q1。

[6]上海市教育局档案,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Q235。

[7]上海市社会局档案,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Q6。

[8]上海市各种社团全宗汇集,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Q130。

[9]上海地方法院档案,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Q185。

[10]上海市工务局档案,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Q215。

二、文献史料

[1]蔡爱仁:《中公史料》,1972年编印。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陈谊:《夏敬观先生年谱》,黄山书社,2007年。

[5]陈子善、徐如麒编选:《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6]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3年。

[7]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8]端方:《端忠敏公奏稿》卷八,(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9]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

[11]傅学文编:《邵力子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

[12]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3]高平叔编:《蔡元培年谱》,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贺远明等选编:《吴芳吉集》,巴蜀书社,1994年。

[16]胡适:《四十自述》,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

[17]胡适:《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19]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新星出版社,2006年。

[20]黄尊三著,谭徐锋整理:《黄尊三日记》,凤凰出版社,2019年。

[21]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商务印书馆,2019年。

[22]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

[23]李文儒编:《蒲风日记》,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24]李宗棠:《东游纪念》,黄山书社,2016年。

[25]林祥主编:《世纪老人的话:严济慈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26]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下),团结出版社,2005年。

[27]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8]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29]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0]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1]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于右任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

[32]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33]上海市档案馆编:《中国公学档案辑存》,《近代史资料》总6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34]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36]史先民:《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资料选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37]史之编:《中国公学史料拾零》,《近代史资料》总6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38]舒新城:《我和教育》,(台北)龙文出版社,1990年。

[39]四川省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爱国志士但懋辛》,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40]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

[41]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王云五:《岫庐八十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3]王云五:《王云五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

[44]王云五等编:《私立中国公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45]吴芳吉:《白屋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46]许德珩著:《为了民主与科学——许德珩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47]杨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五四》,黄山书社,2008年。

[48]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9]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50]张坤编:《吴淞中国公学十年纪念册》,商务印书馆,1915年。

[51]张儒品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志》第1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

[52]郑孝胥编:《中国公学第一次报告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年。

[5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5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55]中国公学编:《中国公学章程及自治章程》,1906年。

[56]中国公学大学部编:《中国公学大学部一览》,1926年。

[57]中国公学大学部编:《中国公学大学部第五届(丙寅夏)毕业纪念刊》,1926年。

[58]中国公学大学部编:《中国公学大学部一览》,1930年。

[59]中国公学大学部编:《中国公学大学部1931年毕业纪念刊》,1931年。

[60]中国公学大学部编:《中国公学大学部民国廿一年冬季毕业纪念刊》,1932年。

[61]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务处编:《中国公学大学部修业一览》,1928年。

[62]中国公学大学部秘书处编:《中国公学大学部创校四十周年复校二周年纪念特刊》,1944年。

[63]中国公学大学部民国二十二年毕业同学会编:《中国公学大学部民国二十二年毕业纪念刊》,1933年。

[64]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学生会出版部编:《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刊》,1930年。

[65]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庚午级毕业纪念册筹备委员会编:《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庚午级毕业纪念册》,1930年。

[66]中国历史博物馆编:《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

[6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马君武传》,1982年编印。

[6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69]周秋光编:《熊希龄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70]朱光潜著,商金林编:《朱光潜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71]朱维铮主编:《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72]朱有瓛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三、报刊资料

《安徽官报》《大公报》《大学院公报》《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复旦周刊》《广益丛报》《寰球中国学生会周刊》《教育·社会》《教育部公报》《教育杂志》《教育周报》《解放与改造》《竞业旬报》《觉悟》《民国日报》《上海市政府公报》《社会新闻》《社会与教育》《申报》《神州日报》《时报》《时事新报》《四川教育官报》《吴淞月刊》《希望》《现代评论》《新民丛报》《新时代》《新闻报》《新学生》《新月》《旭日》《学灯》《学校评论》《循环》《越风》《政府公报》《中公校刊》《中公学生》《中国公论》《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刊》《中外日报》

四、专著

[1]安徽省法学会编:《周枏与罗马法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

[2][法]安克强著,张培德译:《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陈能治:《战前十年中国的大学教育(1927—1937)》,(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

[4][美]费正清、费维恺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丰一吟:《潇洒风神——我的父亲丰子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6]高波:《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1886—1932)》,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年。

[7]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8]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5年。

[9]蒋宝麟:《清末学堂与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0]蒋宝麟:《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与政治(1927—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11]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12]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郎:《从东瀛皇居到紫禁城晚清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13]黎汉基:《社会失范与道德实践:吴宓与吴芳吉》,巴蜀书社,2006年。

[14]李海萍:《清末民初大学内部职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

[15]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凤凰出版社,2019年。

[17]刘超:《学府与政府——清华大学与国民政府的冲突及合作(1928—1935)》,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

[18]陆胤:《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19]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1929)》,中华书局,2006年。

[20]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71),1994年。

[21]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3]盛雅萍、马学强主编:《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1912—2012)》,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24]施扣柱:《青春飞扬——近代上海学生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25][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修订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6]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28年。

[27]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

[29]王晓渔:《知识分子的“内战”——现代上海的文化场域(1927—193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美]魏定熙著,张蒙译:《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31]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2]谢彬:《民国政党史》,中华书局,2007年。

[33][加]许美德著,许洁英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4]许小青:《政局与学府: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1919—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5][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36]杨翠华、庞桂芬编:《远路不需愁日暮——胡适晚年身影》,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

[37][美]叶文心著,冯夏根等译:《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38][美]易社强著,饶佳荣译:《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九州出版社,2012年。

[39][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等译:《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译林出版社,2007年。

[40]张林岚:《赵超构传》,文汇出版社,1999年。

[41]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42]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3]郑匡民:《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44]周秋光主编:《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1996年。

[45]John Israel,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1927—1937.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46]Ming K.Chan andArif Dirlik,Schools into Fields and Factories:Anarchists,the Guomindang,and the Labor University in Shang hai,1927—1932.,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

[47]Whitehead,J.S.The Separation of College and State:Columbia,Dartmouth,Harvard,andYale,1776—1876.New He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五、论文

[1]蔡爱丽:《权威在中国公学——中国公学“倒马”“拥马”学潮探因》,《兰州学刊》2006年第5期。

[2]丁乙:《1927年政权鼎革之际沪苏教育界的革命实践——以“打倒学阀”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9年第2期。

[3]丁乙:《“党国视角”、知识生产与地方性经验——“民国大学史”研究的新动向及其反思》,《教育学报》2019年第5期。

[4]范剑涯:《“一二·一七”运动与上海中国公学的抗日斗争》,《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6年第12期。

[5]方光伟:《民国私立大学的兴衰》,《教育史研究》1993年第2期。

[6]葛夫平:《上海中法工学院始末》,《史林》2006年第4期。

[7]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读书》2003年第1期。

[8]韩戍:《北伐前后的校园政治与学生运动:以上海光华大学为中心》,《史林》2018年第1期。

[9]韩戍:《九一八事变后的学生抗日救国运动:以上海光华大学为中心》,《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6期。

[10]韩戍:《从合作走向对抗:九一八事变后的上海学生团体与国民党党部》,《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2期。

[11]韩戍:《“人权运动”与党化教育的颉颃——知识分子、国民党与私立光华大学》,《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12]侯垿楠、廖大伟:《“公”与“私”的困惑:中国公学复兴运动(1932—1937)》,《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13]季维龙:《胡适与中国公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4期。

[14]蒋宝麟:《学人社团、校董会与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治理机制——以上海大同大学为中心(1912—1949)》,《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5]蒋宝麟:《消褪的激进政治与多元城市社会:1927至1937年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学术月刊》2018年第3期。

[16]蒋宝麟:《清末的省界、学额与省教育经费——以三江(两江)师范学堂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17]金国:《立案、失序与调适:北京政府时期的私立大学治理(1912—1927)》,《高等教育研究》2018第3期。

[18]靳帅:《“打倒学阀”:北伐前后苏沪学界的权势嬗递》,《史林》2019年第3期。

[19]孔祥吉、村田雄二郎:《陈天华若干重要史实补充订正——以日本外务省档案为中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0]李林:《学校市:民国时期一种“学生自治”的实践及得失》,《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3期。

[21]李喜所、李来容:《清末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再解读》,《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

[22]刘海峰:《大陆的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述评》,《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0期。

[23]刘海峰:《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2期。

[24]刘海峰:《在教育和历史之间》,《教育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5]罗志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取向与反思》,《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6]罗志田:《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27]罗志田:《史无定向:思想史的社会视角稗说》,《开放时代》2003年第5期。

[28]罗志田:《相异相关的往昔:史学的个性与通性》,《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

[29]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

[30]吕妙芬:《对明清教育史研究的几点观察》,《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

[31]欧七斤:《论盛宣怀办学与政府的协调关系——以南洋公学校名演变为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3期。

[32]欧阳军喜:《国民党与新文化运动——以〈星期评论〉〈建设〉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3]钱台生:《江水滔滔的炮台湾——记三十年代中国公学大学部的作家群》,《文学报》1981年3月15日。

[34]秦裕芳、赵明政:《关于“取缔规则事件”的若干流行说法质疑》,《复旦学报》1980年第2期。

[35]瞿骏:《“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再思——以“转型时代”(1895—1925)学生生活史为例》,《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

[36]桑兵:《晚近史的史料边际与史学的整体性——兼论相关史料的编辑出版》,《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37]桑兵:《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38]施扣柱:《清末上海教育改革之研究》,《上海研究论丛》第7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39]宋广波:《研究胡适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材料——介绍新发现的〈胡许通信集〉》,《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10期。

[40]田正平、陈桃兰:《中国近代私立大学创建考辨》,《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4期。

[41]田正平、潘文鸯:《关于中国大学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2期。

[42]涂怀京:《胡适出掌中国公学的实绩》,《安徽史学》2000年第1期。

[43]王慧敏:《达特茅斯学院案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公私之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年第1期。

[44]王开玺:《取缔规则事件与革命派领导下的留日学生运动》,《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45]王毅:《姚宏业〈遗书〉海外版本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近代中国》第二十八辑。

[46]吴炳守:《研究系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及其基础》,《史林》2002年第1期。

[47]许小青:《20世纪初“非省界”与“筹边建省”思潮合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0期。

[48]薛刚:《从朝廷天下到国家社会——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转折》,《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49]杨天宏:《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运》,《历史研究》2011年第4期。

[50]严海建:《现代社会政治变迁中的学生群体——以五四运动为论述中心》,《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51]严海建:《南京建政初期国民党青年运动政策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52]严海建:《“后革命”氛围中的学校风潮:1927年大同大学驱长风潮研究》,《史林》2016年第1期。

[53]张济顺:《从小溪到大海:上海城市历史和现代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6期。

[54]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

[55]张太原:《胡适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56]张仲民:《严复与复旦公学》,《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57]张仲民:《时代思潮的地方回应——舒新城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民国研究》第1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8]张仲民:《少年胡适在上海时史料补遗》,《清史研究》2012年第2期。

[59]张仲民:《复旦公学创校史实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60]章开沅:《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61]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62]郑登云:《中国公学述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63]郑祖安:《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横向关系初探》,《学术月刊》1994年第3期。

[64]周良书:《大学校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65]周月峰:《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一词的流行与早期含义演变》,《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1期。

[66]周月峰:《另一场新文化运动——梁启超诸人的文化努力与五四思想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9年9月号。

[67]周志刚:《不堪回首吴淞岸——对1930—1931年中国公学风潮的考察》,《史学月刊》2014年第9期。

[68]左双文:《“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的请愿示威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应对》,《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

六、未刊学位论文

[1]蔡爱丽:《中国公学学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韩戍:《时代变动下的私立大学——光华大学研究(1925—1951)》,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刘迪锤:《中国公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1年。

[4]王瑞瑞:《胡适与中国公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