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方法之线索法

1.元方法之线索法

我们先来做一个随机词语的记忆测试:下面共有16个词语,大家先自己记忆一下,测试看看在没有使用线索记忆法之前,两分钟内大概可以记住多少个词语。

大量的测试结果表明,一般人的记忆数量为7个左右,这也符合人类大脑的一条记忆规律,叫作“魔力之七”,就是一般情况下,人们一次能记住7个左右的记忆单元,比如7个数字、7个字母或是7个词语(正常范围是7±2个,也就是5~9个)。

想要提高记忆效率,就得使用一些记忆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16个随机词语的词性,是不是都是名词?对于这种类型的信息,我们要怎样使用线索记忆法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加动词”,在两个名词中间加一个动词,让这两个名词因为新加的动词而连接起来。首先看一下前两个名词,“蜗牛”和“小树”,怎样加动词呢?这两个名词是有前后顺序的,是“蜗牛”在前,“小树”在后,要加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应该是由前面的名词(即“蜗牛”)发出的,并且是施加在后面的名词(即“小树”)身上的,意思也就是蜗牛怎么着了小树,而不是小树怎么着了蜗牛。蜗牛可以怎么着小树呢?蜗牛可以“爬”上小树,“爬”就是我们要加的动词。依此类推,这16个名词两两之间加动词后的连接见图1-3。

图1-3 随机词语连接示例

加完动词后大家再这样记忆一遍,记完后再来测试一下,看看能不能全部都记住。测试可以分三种方式进行,分别是正背、倒背和点背。正背就是从前往后背一遍;倒背就是从后往前背一遍;点背就是随便点出16个词语中的一个,分别说出它前面的一个词语和后面的一个词语,如点出“小勺”,可以根据动词回想到“小勺敲碎了鸡蛋”“丝巾系在小勺上”,从而说出它后面和前面的词语分别是“鸡蛋”和“丝巾”。我们的测试结果表明,加动词后,绝大多数人看一两遍就可以将这16个随机词语记住,并能做到正背、倒背和点背皆可。

此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使用线索记忆法之前只能记住7个左右,而用了之后就可以全部都记住呢?用和没用线索记忆法前后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呢?是不是仅仅因为加了个动词,就将原本孤立的两个名词给连接起来了?在线索记忆法中,这个动词就是“线索”,这种方法就叫作“线索法”,如图1-4所示。

图1-4 随机词语线索法

原先的各个名词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加了动词之后,它们两两之间就连接了起来,两两之间连接起来后,整体就连接了起来,它的模型图如图1-5。

图1-5 线索法模型图

这张图中的第一排是一个个单独的、孤零零的圈,第二排通过一根线将每个圈都给连接了起来,这条线就是“线索”。连接起来后,你拎起第一个圈,就可以将后面所有的圈都给拎起来;你拎起最后一个圈,也可以将前面所有的圈都给拎起来;你随便拎起中间的哪一个圈,还是可以将它前后的两个圈甚至所有圈都给拎起来。这也是前面所说的实现正背、倒背和点背皆可的原理。是不是有了线索之后,记和忆都变得非常容易了呢?

线索法非常适用于三个及三个以上的“信息点”的记忆,像一些问答题,我们只需要找到答案中每一句话的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利用线索法给连接起来就可以做到轻松记忆。

这里出现了一个名词——信息点,什么是信息点呢?信息点与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我们把要记忆的知识称为“知识点”,把知识点的最小组成单元称为“信息点”,因此,一个知识点通常是由多个信息点组成的。如“初唐四杰”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是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由几个信息点组成的呢?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这个知识点的一个最小的组成单元,因此这是4个信息点。这个知识点是不是只有这4个信息点呢?并不是,我们不要忘了前面还有“初唐四杰”这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信息点,因此这个知识点是由5个信息点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知识点都是由问与答两部分组成的,问是一个信息点,答有N个信息点,因此,一个知识点一般是由1+N个信息点组成的。

信息点是线索记忆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的线索记忆,实际上就是找到线索,把信息点给连接起来后,也就把相应的知识点给记住了。这就是线索记忆的核心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