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记忆与理解记忆的区别

4.线索记忆与理解记忆的区别

想要弄清楚线索记忆与理解记忆的区别,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理解记忆。理解记忆,大家都听说过甚至不知不觉都用到过。从字面意义上来说,理解记忆分为两个环节——“理解”环节和“记忆”环节,那么是先理解后记忆呢还是先记忆后理解呢?这个很好判断,就看你的理解力够不够。一般说来,不到10岁的小孩子,由于理解力还不够,所以是先记忆后理解,先记下来,再在日常的应用中不断地去体验,不断地去加深理解;而对于10岁以上的中小学生和成年人来说,随着理解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地就变成了先理解后记忆,理解了才好记忆,理解了也就能记住了。一个人理解力不够强的时候记忆力就会非常好,比如小孩子;理解力越来越强的时候,记忆力就会越来越差,比如中老年人。理解力和记忆力的此消彼长,像是跷跷板一样,在保持着某一种平衡。

同样的,我们要深问一句,理解记忆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找到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把它与其他的记忆方法区分开。由前述内容可知,理解记忆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大家仔细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在学习课本上的新知识时,或是在生活中理解一个新事物时,经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解过程呢?实际上,理解的过程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沿着内部的脉理解开”,另一种是“用旧知识来解释新知识”。

沿着内部的脉理解开,就好比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要沿着牛的天然的身体构造这一脉理去解牛,才可以做到轻松将骨肉分离,做到“技经肯綮之未尝”。我们在学习语文中的记叙文时,当你找出了文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大要素时,你就把这篇文章的内容给理解了;同样在分析议论文时,当你找到这篇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过程时,你也就把这篇文章理解透彻了。这些都是属于沿着内部天然的脉理去把事物给解开。

在“用旧知识来解释新知识”这一理解过程中,旧知识是指我们大脑中已经存储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而新知识是指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点或是生活中接触的新事物。在我们的学习中,特别是物理和化学等理科知识的学习中,课本上经常会写着一句话“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这个“生活经验”就是旧知识,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知识。比如我们学习物理中的惯性定律时,老师会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当你坐车时,如果车辆在正常行驶中突然刹车,你会感觉身体往前倾;或是停着的汽车突然启动前进时,你会感觉身体向后倒,这个前倾和后倒就是惯性。这样,你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惯性及惯性定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学识渊博的人理解力都比较强,都比较聪明,就是因为他们的旧知识比较多,在遇到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能找到自己已经存储的旧知识来解释这个新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一点就透。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在使用理解记忆的时候,是不是常用第一种理解方法?也就是“沿着内部的脉理解开”?内部的脉理就是一条理解的主线,主线就是线索,因此,理解记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线索记忆。实际上,不论是第一种理解中的内部脉理,还是第二种理解中的旧知识,都是线索,而我们也都是借助这些线索才把新知识给理解了的。

理解记忆具有通用性吗?它有没有局限性呢?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知识的类型。我们学习的知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概念性知识”,一种叫“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就是一些概念、原理或是公式之类的知识,是可以通过推理进行理解的知识。比如物理中,摩擦力是因为摩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压力的强度;又如化学中,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些知识都是一些概念,是可以通过推理进行理解的。在理科方面,大部分知识点都属于概念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就是一些事实,是已经存在的、积累下来的知识,是无法利用推理去进行理解的知识。比如历史中,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这些都是史书中记载的,不是推理出来的,这些都是史实;又如地理中,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地理教科书中数据),它是测量出来的,不是推理出来的,这也是一个事实性知识。在文科方面,大部分知识点都属于事实性知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区别,就是概念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推理进行理解的知识,而事实性知识则是不可以通过推理进行理解的知识。理解记忆需要先理解后记忆,概念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推理进行理解的,因此可以使用理解记忆。但是事实性知识是不能通过推理进行理解的,因此就无法使用理解记忆。由此可见,理解记忆只适用于记忆概念性知识,而不适用于记忆事实性知识。这就是理解记忆的局限,它不具有通用性。

事实性知识要怎么进行记忆呢?这就需要用到线索记忆法。实际上,线索也是有分类的,我们把线索分成两类:一类是天然线索,一类是人工线索。所谓天然线索,就是这个知识点内部本就存在的线索,你只需要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把它从中找出来即可。而人工线索呢,就是这个知识点本身它并不存在天然线索,我们需要人为加工出一条线索来。从线索的分类可以看出,概念性知识是可以找出天然线索的,而事实性知识就需要去加工人工线索。因此,理解记忆是属于“找到天然线索”的记忆方法,而线索记忆则是属于“加工人工线索”的记忆方法。

相比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更好记。就像在我们的中学学习中,数理化等理科中的概念和公式,大家并没有花费多少精力就把它们轻松记住了,而在文科知识的记忆上却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就是因为概念性知识都是有内部的天然线索的,所以才比较好记。而事实性知识之所以难记,就是因为它们并没有内部的天然线索。所以,对于这些事实性知识,既然它们没有天然线索,那么我们就需要加工出来一条人工的线索。

综上所述,理解记忆也是要找到线索来进行记忆,因此它也属于线索记忆,如图1-14所示。所以,完整的线索记忆体系实际上是包含理解记忆的。但是因为大家已经熟知了“理解记忆”这个名词,所以我们在整个线索记忆法课程中还是保留着这个叫法。

图1-14 理解记忆与线索记忆

理解记忆适用于记忆概念性知识,而线索记忆适用于记忆事实性知识,因此,这两种记忆方法通常是配合使用的,我们在后面介绍各科同步知识记忆时,就有一些是将理解记忆和线索记忆搭配在一起使用的。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线索记忆的理论部分:

(1)线索记忆为什么科学有效?因为它是符合脑细胞活动规律的记忆方法。

(2)线索记忆与重复记忆的区别:重复记忆无连接,而线索记忆有连接。

(3)线索记忆与图像记忆的区别:图像记忆本质上也是线索记忆,但它具有局限性,而线索记忆具有通用性。

(4)线索记忆与理解记忆的区别:理解记忆本质上也是线索记忆,理解记忆适用于记忆概念性知识,而线索记忆适用于记忆事实性知识,两者可以搭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