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记忆方法

(三)古诗词的记忆方法

现在中学要求背诵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古文,包括古诗词和文言文,所以我们同步课文介绍的内容也主要是古文。

古诗词包括唐诗、宋词和元曲三类,唐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两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绝句的记忆方法。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绝句的记忆方法跟作家并称的记忆方法很相似,也是运用一字法加一对法。绝句的记忆是先从每句诗中挑一个字组成一句有意义的话,即一字法;然后是诗句和诗名之间运用一对法。这样就把整首诗都连接起来了。相较而言,绝句的组合方法比作家并称更简单也更容易一些。首先,绝句的组合方式是单向的,因为诗句是有前后顺序的,不能反过来进行组合;而作家并称中,先记哪个,后记哪个是无所谓的,所以它的组合是双向的。其次,同样因为诗句是有顺序的,所以只需将第一句和第二句进行组合,第三句和第四句进行组合,不需要将第一句和第三句进行组合,或者是将第一句和第四句进行组合,组合方式更少,所以也更简单。

诗句的组合方法就是把上一句中的每个字分别与下一句中的每个字依次进行组合,然后通过同音法进行转化,最后找出合适的词语。上面这首诗《风》各句组合后,得出的词语分别如下:

“解落三秋叶”和“能开二月花”两句:解开、落花、三月、秋月、秋花

“过江千尺浪”和“入竹万竿斜”两句:国主、锅碗、江湾、千万

组合前后两组中的词语——当然这样的组合也是有前后顺序的,只能从前往后组合,得到的一字法组合分别是“解开国主”“落花千万”“三月千万”等,结合诗名再综合考虑一下,“落花千万”这个一字法组合不错,于是将其与诗的名字“风”运用一对法进行连接,可以想象为“大风一起,落花千万”。这样就把每句诗和诗名都连接起来了。

古诗词的记忆方法和作家并称的记忆方法还有一个不同点:古诗词的记忆方法我们更推荐使用首字,也就是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因为第一个字是在句首,在记和忆的时候是有首字效应的,也就是根据每句诗的首字最容易将整句诗想起来,其他的字则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相反,作家并称并不推荐使用首字,因为作家的首字是姓氏,姓氏的重复率比较高,并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不推荐使用。

《风》这首诗如果使用首字,一字法就是“解能过入”,同音法转化后是“节能果如”,和诗名“风”运用一对法进行想象,可以连接为“用风来发电的节能效果会如你说的那么明显吗?”

我们在编排古诗词的线索记忆法时,90%用的都是首字;如果全用首字实在无法转化的,可以有一两句诗用第二个字或是第三个字;如果还是不行,才退而求其次,选用诗句中的其他字。

我们接着看下一个例子: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一字法选用诗句首字是“终秋河山”,运用同音法转化后可以是“中秋河山”。作者“谭嗣同”减字后是“嗣同”,运用近音法转化后可以是“刺痛”。诗句的一字法组合同诗名、作者运用一对法进行连接,可以想象为“在中秋夜晚登上潼关,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曾经刺痛过许多游子的心”。

再看一个例子: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字法选用诗句首字是“回受不一”,运用同音法转化后可以是“回首不易”。作者“李益”运用同音法转化后可以是“离异”。诗句的一字法组合同诗名、作者运用一对法进行连接,可以想象为“那个离异的人夜晚登上受降城,听闻笛声,回首往事,备感不易”。

再看一首律诗,律诗的记忆方法和绝句一样,只是多了四句,最后形成的是一个八字的一字法组合。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一字法选用诗句首字是“三今无谁,已欲毅灵”,运用近音法转化后可以是“三斤雾水,溢于衣领”,作者“夏完淳”运用同音法和减字法转化后可以是“晚春”,诗句的一字法组合同诗名、作者运用一对法进行连接,可以想象为“如果在晚春时节与人在山顶的云间告别,衣服都会湿透的,有时会有三斤雾水溢于衣领”。

再看一首宋词,宋词的记忆方法和前面的方法都一样,只是一字法组合的字数不一样而已。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一字法选用词句首字是“金倚万,中缨几试”,运用同音法转化后可以是“近一万,中英纪实”。作者“朱敦儒”减字后是“敦儒”,运用同音法转化后可以是“遁入”。诗句的一字法组合同诗名、作者运用一对法进行连接,可以想象为“遁入空门后,他写的《中英纪实》这本书,卖了近一万册”(此处《中英纪实》是为辅助记忆虚构的作品名称)。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绝句、律诗、宋词和元曲的记忆方法都是一样的,都分两步:首先是将诗句运用一字法进行组合,然后是将诗句的一字法组合与诗名、作者之间运用一对法进行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