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至此,整套线索记忆的方法已介绍完成,有人在读完本书后,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线索记忆,或者是之前接触过一些其他的记忆方法,有可能还有一些疑问,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就此做些解答。

疑问一:线索记忆法是不是就是联想记忆法?

联想只是基础的能力,不是具体的方法。联想也就是想象力,和视力、听力一样,都带一个“力”字,是一种最基础的能力,无处不在,随时在用。基础能力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而方法则是智慧的结晶。人人都会联想,但不是人人都会用记忆方法。能力是抽象的,而方法则是具体的,就像记忆法和记忆力的关系一样,我们是靠记忆法去提升记忆力的,而不是反过来为之。在线索记忆的理论部分也介绍过,想象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人类的所有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力,记忆也不例外。如果记忆法被称为“联想记忆法”,那么也可以说有“联想推理法”“联想理解法”“联想观察法”和“联想创造法”等。联想是能力而不是方法,关键是看联想出来了什么,联想出来图像就是图像记忆法,联想出来线索就是线索记忆法。

疑问二:线索记忆法真的有效果吗?

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得亲口尝一尝。大家如果亲自尝试过记忆本书中的大量案例,你就能从中体会到线索记忆法的真实效果。线索记忆法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达七年的研发过程。我们首先阅读了市面上大部分关于记忆法的书籍,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随后又不远万里去国内大部分知名的记忆培训机构学习,算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最后我们又自己开设记忆培训机构来进行实地教学。只是我们最初阅读、学习和所教的都是图像记忆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并不具有通用性,随后我们又开始追根究底式地苦苦思索,反复尝试,最后算是天道酬勤,终于觅得灵感,发现原来线索才是记忆的本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套方法是源于苦苦的思索,无数次的尝试和数年的实践,是经千锤百炼过的线下课程流程和PPT教学内容的书面表述,并不是纯理论的自圆其说。线索记忆适用于汉字、数字和字母三大中文信息类型,虽然对这三种信息类型记忆效率的提升并不完全相同,但经大量实践证明,整体记忆效率提升一倍还是能保证的。同时,也可以节约一半的记忆时间,以前每天需要花费一个小时才能记住的知识点,现在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做到。

疑问三:线索记忆法真的有通用性吗?

整套线索记忆法有一个特点,就是既授人以渔,亦授人以鱼,既有一套完整的记忆方法,也有一套利用这种方法加工过的各科目同步记忆教材。各科目同步记忆教材的成功研发也直接证明了线索记忆法的通用性。学习过程分为理解、记忆和应用三个环节,市面上的同步教辅书也应该分为理解类的教辅书、记忆类的教辅书和应用类的教辅书这三大类别。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市面上实际只有理解类的教辅书(包括各种状元笔记和学霸笔记等)和应用类的教辅书(包括各种真题和密卷等)这两大类别,却没有记忆类的教辅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之前并没有一套通用的记忆方法!没有通用的记忆方法也就没法对同步知识点进行记忆加工,所以也就没有记忆类的同步教辅书。

我们曾无数次地思考过“记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寻找到事物的本质,也就能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本书通过大量的事实和理论来证明了“记忆的本质是线索”。本质的东西必定满足通用性,如果不是,就不能称之为本质。同时,通用性的方法也反过来证明了它就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和通用性是可以互相证明的两种存在,它不会因人而异,因事物而异。

疑问四:为什么感觉有些线索记忆的元方法似曾相识?

任何一套理论的诞生都不是凭空得来的,都是源于大量的事实现象和不断的研究思索,都是发现了不同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线索记忆法也是源于大量学习中已经在使用的记忆方法或是记忆现象,所以有人会感觉似曾相识。大家有可能之前有意无意地使用过其中一种或是几种记忆方法,有意无意地使用过也从侧面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为什么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呢?前面也介绍过,这套方法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经过万人实验才得以最终形成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只是简单地肤浅地用一用,是很难发现众多记忆方法背后的共同规律的。市面上可以找出的记忆方法多达数十种,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只有抽丝剥茧,破除迷雾,才能最终找到这些方法背后的本质,才最终总结成了线索记忆的四大连接方法和两大转化方法,五花八门的记忆方法都是这四种元方法的变式或是排列组合。大家都看到过苹果掉到地面上而没有飘到空中这一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现象,都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没有引起注意。只有牛顿仔细思考了这一现象,并通过反复的研究和大量的计算才总结出了万有引力这一科学规律,也是同样的道理。

疑问五:有些线索记忆法加工出的内容与事实不符,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为了使线索连接得牢固和紧密,联想出的线索越奇特、越有趣,记忆效果就会越好,这是属于正常的艺术加工现象。正常人肯定可以分清现实生活和艺术虚构的区别。这就好比动画片中好多动物都会说话一样,连五六岁的孩子都知道这是虚构的,正常生活中动物是不会说话的,这只是艺术加工的需要。同样,奇特有趣的线索联想只是为了满足记忆效果的需要,正常人是可以轻易分辨的。

疑问六:个别想象出的连接有些生硬会影响记忆效果吗?

个别一字法组合或是转化好的线索与问题之间进行连接时会出现想象有些生硬的情况,对待这种情况,我们的观点是“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解决好坏问题”。线索记忆和重复记忆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没有线索,生硬一点的线索也比一点线索都没有要好记。首先要保证一定要有线索,再来解决生硬不生硬、自然不自然的问题。其次,这种连接毕竟是把两种完全不相关的东西通过想象给编排在一起,肯定有些难度,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发挥想象力的作用来解决连接好坏的问题,因为想象力发挥得越充分,想象的结果也就越自然,连接得也就越牢固。

疑问七:三元单词法中的汉语同音法是否会影响到单词的正确发音?

这个问题我们在方法介绍中也回答过,这里再赘述一下。首先,认为汉语同音法会影响到单词的正确发音这个观点是部分人的主观推测,并无事实现象做支撑,更无科学依据。其次,科学研究和大量生活经验都表明,人脑是完全能够分清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分清哪个是单词的正确发音,哪个只是辅助记忆的汉语同音,并且,还有好多学习场景会告诉你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如老师的领读、单词的音标和各种听读资料等,你完全不必有这个担心。再次,记忆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分,任何一种记忆方法都是把一个知识点从短期记忆带向长期记忆的拐杖,当这个知识点变成长期记忆后,这根拐杖就可以扔掉了。汉语同音法也是这样的一根把一个单词从刚开始接触时还陌生的短期记忆,变成一辈子都牢记不忘的长期记忆的拐杖,当这个单词变成长期记忆后,这根拐杖就可以扔掉了。汉语同音法只是一次性的、辅助性的,我们最终牢记的、陪我们一辈子的肯定是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人并不会因为使用了拐杖而忘记了怎样直立行走,同样也不会因为使用了汉语同音法而忘记了单词本来的发音。最后,如果你确实纠结于这一点,那你也完全可以弃用汉语同音法,而选用三元单词法中的另外两种方法,不要因为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而影响到对整个单词记忆方法的使用,导致产生因小失大的遗憾。

疑问八:线索记忆法是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

在本书故事法的案例介绍中,有一个关于老舍话剧代表作的知识点。在这个知识点中,老舍的话剧代表作共有八部,作品名称共有21个字,编成的记忆方法有八九十个字。因为编成的记忆方法中的字数明显比原先八部作品名称的字数要多,有些人就因此认为,这是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是不是增加了记忆的负担?首先一点,你得承认,让一个正常人把这八部作品的名称重复读八遍,他也很难做到一部不漏地把它们都复述出来。其次,这个编成的记忆方法中的八九十个字并不是让你一字不落地逐字逐句地全都记下来,大部分的文字都是辅助性的记忆线索,你只需要回忆起那八部作品的名称即可。最后一点,我们在线下教学时数十次的课堂测试结果表明,同样的记忆时间,没有使用线索记忆时,正常人只能记住大概三四部作品的名称,而使用了线索记忆后,大部分人只记忆一到两遍就可以将这八部作品的名称全都复述出来。大量的事实和实践证明,有线索的“多”远比没线索的“少”要好记。你在一个无聊的地方多待一分钟都会感觉手足无措,而在一个好玩的地方待上一天却会感觉乐不思蜀,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