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记忆与图像记忆的区别
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没有学习过或是接触过图像记忆,如果没有接触过的话,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图像记忆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图像记忆就是先把信息点都转化成图像后再去记忆。那么线索记忆与图像记忆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三秒钟的图像记忆测试:图1-12中有两幅图像,大家先把这两幅图像各看三秒钟,然后回忆一下,看看哪幅图像回忆起来的信息点更多。

图1-12 拔萝卜与抽象图
各看三秒钟后,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第一幅图像,看看有哪些信息点。左边有一个橙红色的大萝卜,萝卜的右边有一个老奶奶在拉着萝卜的叶子,老奶奶的后面是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的后面有一只小狗在拽着她的衣服,后面好像还有一只小动物,具体是哪一种小动物,因为时间比较短,可能没有记清楚;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草地,草地上长着一些树,草地的后方还有一些山丘,等等。我们可以回想起来好多的信息点。而第二幅图像呢,好像只记得有一些红色的和紫色的不规则图形和线条,还有一些小点儿,整体像是一个被打翻了的调色盘,除此之外,很难再想起其他的信息点来。
我们再来看一组图像,如图1-13所示。

图1-13 三只小猪与抽象图
各看三秒钟后,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两幅图像包含的信息点。第一幅图像中,前面有三只小猪,左边小猪的衣服颜色是红色的,上面有个数字5,中间一只小猪的衣服是黑白色条纹的,右边一只的是蓝白色条纹的。小猪的后面有两座房子,左边是一间黄色的草屋,右边是一间砖房。再往后面有一些松树和雪山之类的。而第二幅图像呢,好像也只有一些蓝色的、紫色的、红色的点和线条,也很难再想起其他的信息点来。
以上两组图像,如果给大家再长一点的时间去记,对于第一幅图像,可能会想起更多的细节和信息点来。而第二幅图像呢?即便时间再长一点,也只能回忆起这些信息点来。
每一组的两幅图像中,哪一幅更好记呢?很明显,都是第一幅。通常情况下,我们向事物的更深层次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本质很快就会浮现出来。因此我们追问一下,为什么第一幅图像更好记呢?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因为第一幅图像的信息点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某些关系?那么我们再追问一下,第一幅图像的信息点之间包含着哪些关系呢?实际上,第一幅图像的信息点之间包含着很多的关系,它们分别是:
①逻辑关系:第一组的第一幅图像中,老奶奶、小姑娘和几只动物是在拔萝卜,他们是在做一件事情,这是这几个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样,第二组的第一幅图像中,几只小猪在玩耍,它们住着不同结构的房子,这是这几个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②位置关系:位置关系包括前后、上下和左右等等。例如,第一组的第一幅图像中,老奶奶的后面是小姑娘,小姑娘的后面是小狗,小狗的后面是小花猫,这是这几个信息点之间的前后关系。第二组的第一幅图像中,上面是松树,下面是房子,这是上下关系;左边是一只穿红色衣服的小猪,中间是一只穿黑白色条纹衣服的小猪,右边是一只穿蓝白色条纹衣服的小猪,这是左右关系。
③形态关系:第一组的第一幅图像中,萝卜又圆又大,而后面的树因为距离远所以显得小;第二组的第一幅图像中,小猪很胖很大,松树也是因为远所以显得小,这是形态大小和远近的关系。
两组图像的第一幅中都包含着那么多的关系,所以才好记。而这些关系,就是线索。图像之所以好记是因为它包含着很多的线索,所以图像记忆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线索记忆。一般情况下,图像比文字好记,正是因为图像比文字包含的线索更多,文字只有逻辑关系,没有位置关系和形态关系等。
由此可见,图像记忆的本质同线索记忆的本质一样,都是线索。如果你认为记忆的本质是图像,并在日常的应用中,将要记忆的信息点都先转换成图像后再去记忆,那么这个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很容易让你走入记忆的死胡同。
所以,线索记忆与图像记忆的区别之一,就是图像只是表象,线索才是本质。
我们再来探问一下图像记忆:第一,是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先转化成图像后才好记呢?不转化成图像就没有好的记忆方法了吗?第二,是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转化成图像呢?图像记忆是否具有通用性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是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先转化成图像后才好记呢?
在前面我们介绍的易错音和易错字的记忆中,“翘首”中“翘”字的读音,“平心而论”中“平”字的辨析,就没有先转化成图像后再去记忆,我们只是找到了易错字的同字词和易错音的同音词作为线索,就把这些知识点轻松记住了。同样,在记忆京剧四大名旦时,用的是一字法,组成的一句话是“城上寻梅”,一样可以做到轻松记忆,也没有先转化为图像。由此可见,只要找到线索把信息点连接起来,照样可以做到快速记忆,没有必要非得转化成图像。
我们再来看第二点,是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转化成图像呢?图像记忆是否具有通用性呢?在我们中学学习的九大科目中,是不是各科目中的所有类型的知识点都可以转化成图像呢?答案是否定的。比如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几乎里面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怎样把它们转化成图像呢?不是不可以,是很难而且很费精力,有的甚至是与其把它们先转化成图像后再去记忆,还不如死记硬背来得快!又比如语文科目,文言文中的议论文,如孟子的文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通篇都是论点、论据和论证等抽象的内容,如何把它们都转化成图像呢?还有理科中的一些概念、原理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有非常多的知识点是无法转换成图像的。由于有非常多的知识点无法转化成图像,所以图像记忆并不具有通用性。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读初中时就开始使用图像记忆,一直用到读大学,发现它对提升记忆力确实有一些帮助,但也仅仅是一小部分的知识点能够使用到,大部分的知识点因为无法转化成图像,还是用的死记硬背的老方法。
我们再深问一点,是不是大部分的知识点都可以找到线索呢?以我们编写中学九大科目的同步记忆产品的经验来看,我们能够非常有信心地回答:是的,在各种类型的知识点之间都可以找到线索。我们的同步记忆产品,就是把九大科目,特别是文科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和每一篇课文中涉及的知识点都用线索记忆的方法进行编制,当然也包括不适合用图像记忆的道德与法治科目中的知识点和语文科目中的议论性文言文等,学生可以直接拿去记忆,不需要自己再去一个一个地编制——当然,如果学生有更牢固的、更有趣的线索来组织信息点,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记忆。我们的课程原则就是“既授人以渔,亦授人以鱼”。
找到信息点之间的线索,就好比警察在破案时,要找到罪犯在现场留下的痕迹一样,毕竟再完美的罪犯也会在现场留下线索,就看这位警察有没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它们给找出来。同样,对于学生来说,再复杂的知识点,只要你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都可以找到线索并把它们给连接起来。
所以,线索记忆和图像记忆的区别之二是线索记忆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大科目中各种类型知识点的记忆;而图像记忆因为无法用于不能转化成图像的知识点记忆,因此具有局限性。
综上所述,线索记忆和图像记忆的主要区别在于:图像只是表象,线索才是本质,图像记忆的本质也是线索记忆;同时,相比于图像记忆的局限性,线索记忆具有更广泛的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