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觉发展
(一)感知觉概述
1.感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客观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属性,如形状、颜色、味道、软硬等。当这些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个人充分运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由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各种属性所产生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结果,离开知觉的纯感觉是不存在的。
3.感知觉在学前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感觉和知觉都属于认知活动的低级形式,以后才相继出现记忆过程及与记忆相联系的表象,再进一步发展最简单的思维以及最初的想象。现代幼儿心理学证明,新生儿已经具备人类的基本感觉和知觉。
(2)两岁前幼儿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感觉和知觉是人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在0~2岁,婴儿是依靠视觉、听觉、触觉等和外界接触的,也是依靠从感官得来的信息对周围世界作出反应的。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幼儿对世界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主要是借助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3岁后,幼儿的思维虽然已有所发展,但是其思维是紧紧依靠知觉形象的。
(二)幼儿的感觉、知觉
1.幼儿的感觉
幼儿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到目前为止,研究比较多的是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
(1)幼儿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锐度(简称:视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人的眼睛能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我们日常所说的视力就是医学上所测定的视敏度。一般情况下,视敏度为1.0是正常的,新生儿最佳视距在20厘米左右。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2)人的感觉除视觉外,还有另一种重要的感觉就是听觉。新生儿爱听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幼儿通过听觉辨别周围事物、欣赏音乐、学唱歌。
(3)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4)运动觉的发展是以“头部—躯干—四肢”这一顺序进行的,最后发展手部的精细动作。1~3岁幼儿逐渐掌握了走、跑、跳、滚、攀登等基本动作形式。4~6岁幼儿的基本动作形式将会从粗略到精细,发生分化与完善。
2.幼儿的知觉
按照知觉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也可按知觉对象的特性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观察力。
(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它需要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分析器联合活动才能逐步形成。
①形状知觉,即一个人对物体几何形体的知觉。对幼儿来说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记忆口诀:圆正半,长三八,五梯菱)。
②大小知觉,即指个体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物体的大小不同,投射在视网膜上的映象大小也不一样。同等距离下,物体大,映象大;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越远看起来越小。
③方位知觉,即一个人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包括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是:3岁仅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能较轻松地辨别上下、前后等14个方位,但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还会感到困难。方位知觉的形成有赖于幼儿从生活经验中不断形成各种空间概念,也有赖于幼儿不断掌握各种表示空间关系的词。
④距离知觉,即一个人判定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人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它对人们理解环境的布局很重要,对引导人们的运动性活动也很重要。深度知觉有助于防止婴幼儿撞到家具上或跌下楼梯。“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6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即人们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由于时间很抽象,人们在感知时常常要借助中介物。
小班幼儿已经具有了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与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如早晨就是天亮、太阳升起或起床的时间;晚上就是天黑、睡觉的时候等。有时也能掌握一些相对的时间概念,如昨天、明天等。不过,常常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出错。
中、大班幼儿对昨天、今天、明天等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时间概念已能分辨清楚,但对大前天、大后天以及更远的时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和分清了,对上午、下午的时间概念也能分清,但对小于半天的时间就很难分清了,只要家长、教师注意利用天体、人体等一些自然现象的变化及专门的计时工具,对幼儿加以引导,是可以提高幼儿时间知觉的准确性的。
(3)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等的不断完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教师、家长的培养,才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①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处在幼儿初期的幼儿经常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他们的观察或事先无目的,或易在观察中忘记了目的,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和个人情绪、兴趣的影响。
②观察的细致性增加。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看得不细致是幼儿在观察时的特点和突出问题。比如,幼儿观察时,只看事物的表面和明显较大的部分,而不去看事物较隐蔽的、细致的特征;只看事物的轮廓,不看其中的关系。
③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学前儿童,特别是小班孩子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很容易转移注意的方向和对象;到中班,特别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才能逐渐增加。
④观察的概括性提高。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学前初期儿童观察时,常常不能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不能发现各事物或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⑤观察的方法逐渐形成。学前儿童在观察中,经常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幼儿的观察是跳跃式的、无序的,并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中、大班的幼儿较小班幼儿有较大的进步,但即使是到了大班,多数的孩子也仍然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观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