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社会性与个性相比,社会性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共性的行为方式;而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是个人的行为方式。

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二)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到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幼儿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幼儿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幼儿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

1.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母亲)的依恋大约在第六七个月形成,并且开始出现对陌生人害怕的情况,即“认生”。

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2)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

(3)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2.婴儿依恋行为的三种类型

(1)回避型。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幼儿的影响不大。实际上,这类幼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有的人把这类幼儿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

(2)安全型。这类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3)反抗型。这类幼儿在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但当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感的来源。这类幼儿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

3.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通常分成三种: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证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1)民主型。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并设置恰当的目标,将控制性、引导性的训练与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父母与孩子关系融洽,孩子在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自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2)专制型。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孩子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则有不同的意见。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是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孩子的要求;或只看到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对孩子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成自主、少依赖、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的含义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2岁前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物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2~3岁幼儿同伴交往中独自游戏比较多,并逐步增加语言交流和共同合作行为。

(3)3岁后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表现为:3岁左右,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幼儿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幼儿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3.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1)幼儿自身因素。受欢迎幼儿气质类型一般表现为胆汁质、多血质,他们与人交往时热情大方,愿意与人交流、沟通,这是被人接纳的首要条件。此类幼儿在集体中完成各项任务是游刃有余的,更易在同伴中建立威信。

(2)家长的因素。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幼儿与父母之间形成强烈的忠诚和依恋。他们相互依恋、相互信任,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孩子树立了正面模仿的良好的榜样。

(3)教师的因素。受欢迎的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亲密的,教师常对该类幼儿作出积极的评价。幼儿年龄较小,道德判断水平极其有限,他们的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教师肯定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地位相对较高。

(4)社会的因素。作为幼儿生活的大背景——社会,对幼儿的人际关系、同伴交往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社会风气影响幼儿人际交往的方式;其次,大众传媒影响幼儿的情感特征,改变幼儿的社会认知。

4.良好同伴关系建立的策略

(1)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

(2)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和技能。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注意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可以运用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等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和能力。在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体验着同伴交往的愉悦,并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4)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教师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同伴交往,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交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