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特性。幼儿思维的真正形成是在2岁左右。幼儿期(3~7岁)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
(一)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幼儿思维发展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水平低,更多依赖于对感知动作的概括。两岁前的婴幼儿头脑中几乎没有多少表象和经验,也不会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必须而且只能通过自己的动作才能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以说1~2岁的幼儿的思维就属于这个类型,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离开了实物或不对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两岁以后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其活动过程是依靠具体动作展开的,而且有许多无效的、多余的动作,这种思维虽然能够揭示出事物的一些内部属性以及事物间的一些关系,但那只是婴幼儿行动的结果,在行动之前,他们主观上并没有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也不能预见自己行动的后果。
2.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又称表象思维,即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贮存的具体形象(表象)和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活动。一般认为2.5~3岁是幼儿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3~7岁幼儿的思维主要就是具体形象思维,该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了内隐性,其思维活动可以在头脑中操作而不必表露在外显动作中,但通常的思维活动还要借助具体的事物进行,幼儿能预见到自己行动的结果,也开始计划自己的行动,但往往容易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
六七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阶段抽象思维仅仅开始萌芽。
(二)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是指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幼儿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
(2)形象性:是指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进行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
(3)象征性:是指4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具有了象征性。
(4)经验性:是指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而不是按照老师的逻辑推理进行。
(5)拟人性:是指在幼儿眼中,往往是“万物有灵,万物有情”,即幼儿往往会将无意识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当作有意识和有生命的东西。
(6)表面性:是指幼儿的思维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的,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反映了事物表面的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7)固定性:是指幼儿思维的具体性使其缺乏灵活性,因此他们较难掌握相对性。
(8)近视性:是指幼儿只能考虑到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地去思考事物的后果。
(三)幼儿思维的过程
(1)分析:把事物的个别方面从整体中区分出来。
(2)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和不同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3)比较: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4)分类: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归纳为一组。
(5)抽象:在脑海中将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
(6)概括: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