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历法
《夏小正》历法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学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历书。
隋代以前,《夏小正》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而且还加了注(经传在一起)。《礼记·礼运》中记载说“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云:“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后人根据内容判断,孔子所说的《夏时》就是《夏小正》,也就是夏代的历法。以后在《隋书·经籍志》中首次被单独著录。
关于《夏小正》成书的确切年代,学界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不是夏人所写。《夏小正》包含着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天象和物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有463字,逐月记载物候变化,其内容涉及天象、气象、植物和动物变化、农事等方面。天象的内容为每个月的昏旦星象变化;气象包括各个时节的风、降雨、气温等;植物的内容涉及到常见的草本和木本植物;动物的内容涉及到昆虫、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农事活动包括各个季节从事的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如谷物、纤维植物、园艺作物的种植等。畜牧、蚕桑、采集、渔猎均首次见于记载。
《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甲骨文,大多数都是两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星象则是肉眼容易看到的亮星,四季和节气的概念还没有出现。而且,《夏小正》所记载的生产事项无一字提到“百工之事”,这反映当时社会分工还不发达。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夏小正》历法的原始和时代的古老。
《夏小正》中的历法就是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阴历)。阴历就是在夏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孔子告诉颜回,国家政治要干得好,就必须“行夏之时”,这里的“夏之时”就是阴历;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过的阴历年也是“夏之时”;过正月拜年也是夏朝的遗风。
众所周知,人类根据太阳、月亮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年、月、日等顺应大自然时序及四季寒暑的法则,称之为历法。所谓阴历,就是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制的历法。阴历一个月29日或30日。每19年须置7闰月。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首。
历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的历史非常久远。《周髀算经》记载:“伏羲作历度。”历度即是历法。史载,伏羲创上元太初历,即八卦八月太阳历。紧接着神农继承伏羲上元太初历,创连山大火历。然后黄帝使羲和、常羲占日月,作归藏太阴历。颛顼承伏羲作十月颛顼历。最后夏禹承颛顼作《夏小正》十月太阳历。我们知道夏禹之前的人物都是远古传说中的氏族首领,他们只是劳动人民的代表。我国远古时期的人类,从有了农业起就开始关注天文时令,他们开始逐渐积累星象和季节变化的经验。到了夏朝,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农业与物候时令关系愈加密切,加上人们早期积累的相关知识的不断丰富和综合,《夏小正》就很自然地诞生了。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历法书,《夏小正》不仅在夏时使用,而且留存于典籍之中。因此,《夏小正》算得上是有稽可查的最早的历法。它开创了我国农事历(或物候历)的体例,对后来的月令和农家历起了启示性作用,对后世影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