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与《针灸甲乙经》

《脉经》与《针灸甲乙经》

在西晋时期,有两部很出名的医学著作问世。它们分别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脉经》共10卷,98篇,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等24种,并对各种脉象加以简明扼要的解释,阐明其所主病症,结合望、闻、问三诊详加研究。

《脉经》收集了魏晋以前的脉诊旧论,集古代脉学之大成,许多佚而不传的古医书因之得以存录。其《自序》中所说:“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10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赅备,其王、阮、傅、戴、关、葛、吕、张,所传异同,成悉载录。”

《脉经》第1卷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象;第2、3卷以脉合脏腑经络,举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的依据;第4卷决四时百病死生之分,论脉法;第5卷述张仲景、扁鹊脉法;第6卷列述诸病症;第7、8、9卷讨论脉证治疗各种病症;第10卷论述奇经八脉以及右侧上下肢诸脉。

《脉经》的作者是西晋的王叔和。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为避战乱,移居荆州。他受张仲景医学熏陶,立志钻研医道。他潜心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医术日精。后投效曹魏政权,做过曹操的随军医生。后来担任过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在西晋时官至太医令。王叔和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作出了两大贡献,一是编著了《脉经》,另一个就是收集整理了散佚的《伤寒杂病论》。没有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今人恐怕难以知道张仲景的杰出成就。

《针灸甲乙经》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全书起初共10卷,南北朝时改为12卷、128篇,系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本书分类合编而成。

《针灸甲乙经》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是论述医学理论和针灸技术,故而得名。《甲乙经》的主要内容包括脏腑生理、经脉循行、腧穴走位、病机变化、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针灸禁忌等等。该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

《针灸甲乙经》共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其中考订出的人身孔穴名称350个,单穴51个,双穴299个,且对各个穴位都有明确定位,凡是前人记载有误的,都予以纠正。

《脉经》与《针灸甲乙经》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和进步,并体现了这一时期医学的主流不注重阴阳五行、四时之序等哲理性作用,而是偏向务实,大力研究方剂、药物和针灸技法。为医学的专门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