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花瓷到粉彩的蝶变

从青花瓷到粉彩的蝶变

综观我国的陶瓷发展史,宋代是五大名窑争奇斗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清则几乎是景德镇一枝独秀。明代时,景德镇就已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仅官窑就有300多座。

集中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拥有充足的资金,加上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成熟,景德镇官窑的制瓷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在景德镇烧制的四大传统名瓷中,青花瓷为冠首,最能够代表其技术水准。

青花瓷早在唐代就有了,元代中晚期工艺逐渐成熟。明代洪武年间,青花瓷走向鼎盛,永乐和宜德时期是青花瓷制作的“黄金时代”。清朝康熙年间,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img29

元代青花瓷罐

青花瓷是一种白底蓝花的瓷器。它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尤其是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更显得素雅清新,别有情致。青花瓷的出现,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青料在素胎上绘成各种纹饰或图案,上釉后在1200℃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青花瓷实际是蓝色的,原因是釉料中含有氧化钴。当然,只有配制好釉料和掌握好适当的火候,才能烧制出美丽的蓝色。

明代的青花瓷器最为有名,质地精美,畅销海外。先后销往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家,甚至欧、美等大洲。在那里,青花瓷成为许多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品。

到了清代,我国的制瓷技术又有了突破。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彩和粉彩。特别是粉彩瓷器是清代结合中西技术的独特创造。

粉彩又称为“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大约在17世纪法国珐琅彩技术传入中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我国的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

烧制粉彩所用的白色彩料,在景德镇俗称为“玻璃白”。据分析是由一种叫“自信石”或“亚砒霜”的天然矿物配入铅熔块等熔剂制成的,是一种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在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控制其加入量和火焰温度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其原料主要依赖进口,画意比较简单,传世器物极为罕见。到了雍正六年(1782年),粉彩所需的原料国内已能生产,粉彩技艺也日臻成熟。自此粉彩彻底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跃居釉上彩的榜首。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广泛烧制粉彩。乾隆年间,粉彩瓷器的烧制步入了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景德镇的主要彩瓷制品。嘉庆以后,粉彩瓷器开始日趋衰落,品种和造型大为减少,上乘作品更是寥寥无几。到清朝晚期,景德镇制瓷业已经没有能力再制造出精致的粉彩作品了。

清代粉彩的纹饰品种有白釉地粉彩、色地粉彩和釉下青花等。彩绘图案多以龙凤、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为主题画面,大多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同时兼容西方绘画技法。清代的粉彩瓷器在图案、款式、风格和形态方面都堪称精美绝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从青花到粉彩,我国明清时期的瓷器在技术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国制瓷工艺的高度成熟。

img30

粉彩瓷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