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秘密的秦始皇陵

充满秘密的秦始皇陵

出古都西安东行几十千米,可见一座像山一样突兀而立的巨大陵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外观上有些类似金字塔,但它却非石质,而是用黄土夯成的。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而我国的秦始皇陵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从他13岁即位时起就开工建设,直到他死时还未竣工。秦二世继位后,又修建了一年才基本完工,历时38年,比胡夫金字塔的建筑时间还长8年;建皇陵动用人工近80万,几乎相当于修筑胡夫金字塔所动用人数的8倍。

img43

秦始皇陵内景想象图

整个陵园工程的修建,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陵园的初期阶段,从秦始皇即位到其统一中国。在这26年里,先后展开了总体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第二阶段为大规模修建阶段,从统一中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这9年时间里,经过数十万人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第三阶段为最后收尾阶段,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12~公元前208年)冬,在这3年时间里,主要进行陵园的收尾和覆土工作

整个陵园仿照秦都咸阳的布局,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其外城周长6210米,内城周长3870米。秦始皇陵用黄土夯筑而成,形成三级阶梯,状若覆斗,底部四方形,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现在封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

秦始皇陵背靠骊山,面向渭水,形成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三面环水的风水格局。这种“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西汉高祖长陵、文帝霸陵以及武帝茂陵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下面。人们相传秦始皇将其生前荣华全部带入地下。由于其入葬之后,墓穴始终无人能打开,人们对之格外好奇。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发现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数十年来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深约30米,发现有大型的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还有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兵马俑陪葬坑。

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就是在陪葬区发现的。1974年3月,骊山北麓农民打井无意间发现了兵马俑。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处,规模极其庞大,3个坑共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8000件,木制战车100余乘以及青铜兵器4万余件。这3个坑以发现早晚为序,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有俑马6000余件;二号坑紧随其后,面积6000平方米,有俑马1000余件;三号坑最小,只有500余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3个坑皆按兵阵布置,三号坑是总指挥。这3个坑所展示的就是秦始皇的宿卫军。

img44

兵马俑图

这些兵马俑,如真人真马一般高大,一个个造型生动,神情毕肖,在军事、服装、生活、建筑等诸方面为我们近距离对秦朝作出全面的考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兵马俑井然有序,气势磅礴,置身其中,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震撼,使人不禁想起秦始皇金戈铁马、横扫六国、威震四海的英姿和挥师百万、战马千乘的勃勃虎威。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大秦帝国的强盛。

由于秦始皇陵还存在太多的秘密,故尚未全面发掘,从历代史学家对其的描绘,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在这些记述中,时间最早、最具真实性的当属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撰著的《史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从司马迁的记述中得知,秦皇陵地宫设施与地面宫殿一样,墓内地底见水,用铜加固,上置棺椁。文武百官依次排列,宫廷楼阁塞满了奇珍异宝。用东海捕到的“人鱼”炼油,制成蜡烛,用做陵中的“长明灯”。在墓室的地面和顶部,雕凿成天地山河,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珍珠宝石镶嵌成天上的日月星辰。为防备盗掘,在墓道入口处,设有自动发射的机弩,若有人接近,触动机关,就会被乱箭射死。地宫中的大量水银易于挥发,产生剧烈的毒雾,盗墓者闻之胆寒。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令,皇宫内凡未生育的宫女嫔妃,悉数殉葬。为了防止泄密,所有参与墓内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杀于墓道之中。高大的坟丘上种上草木,像山一样雄伟壮观。

秦始皇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的发掘必将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军事、服装、生活、建筑等提供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