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2025年10月13日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史上,较早地对唯物主义认识论进行较系统的理论探讨的是墨家学派。墨子反对孔子的“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提出了判断言论是非真伪的“三表”或“三法”,主张以“古者圣王之事”,即历史经验,“百姓耳目之实”,即众人的直接试验和“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墨子的思想基本上倾向于唯物主义,但他片面夸大了感觉经验的作用,忽视了理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直观性。
战国末期的荀况,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认识论思想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他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论证了认识的可能性,指出认识是在主体的认识能力同作为客体的外部事物相接触时发生的。荀子强调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来源,指出必须通过感官即“缘天官”,才能认识事物的异同。他进而认为,感觉经验具有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本质“道”,必须依靠“心”的理论思维,感觉经验只有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成为知识。东汉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反映思想论更为明确,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在反对生而知之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知”、“知实”之说,认为只有“任耳目”接触实际事物才能有认识,而认识又要用客观事物来检验,他还强调“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认为只有任耳目与开心意相结合,才能辨明虚实、判定是非。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集大成者,他将朴素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批判、改造了佛学中的能、所关系,论述了认识对象“所”识论的原则,认为正确的认识必须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主观只是客观的副本。总之,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十分丰富,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