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法之《大衍历》

天文历法之《大衍历》

天文仪器是历法改进的技术条件。浑仪和浑象这两种天文仪器的制造和改进,标志着天文历法的不断进步。为了制订《大衍历》,实测到精确数据,一行和梁令瓒在经过历代改进的浑仪和浑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合制出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

721年,唐玄宗下令改历。一行耗费了几年,编订成《大衍历》初稿。经大臣张说与历官陈玄景整理,于728年颁行。依据天文台的实测校验,在10次测验中,《大衍历》有七八次准确,《麟德历》有三四次准确,而《九执历》只有一两次准确。《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为精确。

《大衍历》最突出的贡献是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速度变化的规律。按不等的时间间隔安排二十四节气,创造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内插法。《大衍历》把我国历法归纳成七部分:第一,计算节气和朔望的平均时间(步中朔术);第二,计算七十二候(步发敛术);第三,计算日食和月食(步交会术);第四,计算太阳的运行(步日躔术);第五,计算月亮的运行(步月离术);第六,计算五大行星的运行(步五星术);第七,计算时刻(步轨漏术)。

《大衍历》还明确给出了五星近日点的概念,并给出了具体数值:金、木、水、火、土五星近日点的每年运动值分别为36、40、160、37、27。且以五星近日点为起点,每隔15给出一个五星实际行度与平均行度之差的数值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