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挑战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挑战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1933~1996),福建闽侯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在数论和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世界级的数学大师阿·威特尔称赞他道:“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顶行走。”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位邮政工人,陈景润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1945年,陈景润随家迁居福州,并进入英华中学学习。陈景润从小性格内向,只知道啃书本,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书呆子”。
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从小就对数学情有独钟,喜欢钻研。在一堂数学课上,我国著名科学家沈元教授,讲了17世纪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一个猜想。他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他的这堂课深深刻在了陈景润的脑海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一所名牌中学任教。其后不久,陈景润写出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关于塔利问题》,并把它寄到中科院数学所。他希望自己的数学才能能得到当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认可。如偿所愿,华罗庚盛情邀请陈景润参加1956年全国数学论文宣读大会。1956年底,华罗庚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
陈景润调到北京后,在华罗庚的栽培之下,迅速成长起来。他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方面,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取得了最新的成果。但是他并不满足,他要完成青年时期的梦想,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陈景润当时居住在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内,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进行繁复的计算,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他浑然不顾,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达到了痴迷的地步。1966年5月,陈景润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写成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可是论文太长了,厚达200多页。考虑到科学的简明性,闵嗣鹤教授建议他简化一下。因此,他又投入到更加艰巨的工作中去了。1973年,陈景润终于将论文简化完成。
陈景润的成就轰动了世界,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陈景润的论文后,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陈氏定理”。他们把它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一个英国数学家在给陈景润的信里称赞他说:“你移动了群山!”
陈景润分别在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他本想在他有生之年完成(1+1),彻底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可惜的是,在他生命最后的10多年中,帕金森氏综合症困扰着他,使他长期卧病在床,最终未能实现夙愿。虽然小有遗憾,但是陈景润在数论和歌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将永垂千古,流芳中国科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