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墨子》
墨子与《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宋国人,后迁鲁国。墨子始学儒学而后背离儒学,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批判儒家的学者,开创了墨家学派。墨家活跃于鲁、宋、楚、齐诸国,与儒家并为显学,大有压倒儒家之势。
墨子的基本思想是“兼爱”、“非攻”、“尚贤”和“节用”。墨子主张人们兼爱互利。他说,“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解决社会治乱问题要靠兼爱,因此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主张“非攻”。他看到战争使耕种荒废,“百姓饥饿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因而反对侵略战争,但顺天应人的战争他并不反对。
墨子主张“尚贤”。他看到贵族专政造成王公大人不劳而获,占有过多的财产,提出“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爱)颜色(美色)”。提倡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对其中的“贤者”,要“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对贵族中的“不肖者”,要“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墨家始祖墨子
墨子主张“节用”。他认为“凡是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贵族玩弄音乐“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害处很大,应禁止。厚葬久丧,劳民伤财,应节葬短丧。
墨子具有“天志”、“明鬼”的观念。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赏罚爱憎。他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要求人们“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这是希望以天意来推动兼爱互利,“天志”成了劳动群众意志的代名词。
墨子设想通过“上说下教”、“强说人”、“虽不扣必鸣”的方式以实现其提倡的兼爱非攻主张,并企图实现“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理想社会。他主张培养“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兼士”,以“兴利除害”、“行义”为己任。墨家的学说思想,反映“农与工肆之人”的愿望。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墨子持“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的科学态度。他对弟子除授以“诗”、“书”,并以学习逻辑学、守卫战术,制作防卫战具技艺,劳作等作为教育内容,广泛地涉及几何学、力学、光学、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和科学实验。秦汉以后墨学失传,现存有《墨子》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