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宇宙论
张衡的宇宙论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东汉科学家、思想家。家贫,但敏而好学,“幼已博艺,无坚不钻”,平生不慕功名,十七岁离家远游长安、洛阳,考察风土人情等,收集历史文物,写成了一部天文学巨著《灵宪》。
科学家张衡
在《灵宪》这部著作中,张衡阐述了他的“浑天说”的宇宙论: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札,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张衡认为,宇宙的形成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溟涬”。在这一个阶段中,什么也没有。但是可以“如是者永久焉”,这就是说,还是有时间的;可以有“厥中”、“厥外”之分,这就是说,还是有空间的。这种状态经过很长的时间。这是“无”的阶段,是道的根本。道的根本建立了,就从“无”生出“有”来。“太素”才开始萌芽,萌芽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气连结在一起,颜色完全相同,浑浑沌沌地分不清楚。那种气体固然没法形容,运行的快慢也没法记载。这种状态又经过很长的时间,叫做“厖鸿”。这是道的主干,是宇宙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到了第三个阶段,“元气”有了分化,刚和柔的性质不同,清的、浊的地位各异。天在外面建成了,地在里面定下了。天以阳为体,所以圆而动;地以阴为体,所以平而静。动主施行,静配变化。双方的精集聚配合,生育出万物。这就叫做“太元”,是道的果实。这时在天上就形成了各种的形象,在地上就形成了各种的形体。……有形象就可以摹拟,有形体就可以测量。万物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性情,有的互相助成,有的互相影响,有的互相矛盾。这些都自然而然地发生,复杂到没法叙述。人是其中最精灵的,制作出些规矩,把它们范围起来。这就可见人在宇宙发展中的重要。
张衡又描述了天体演化的过程。他认为,天体宇宙是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地发展变化,而这种变化富有规律,原先无所谓天,无所谓地,接着无生出有,浑沌不分,分不清楚具体的颜色与气来,后来发展到万物逐渐有形,元气各自分开,形成天地。
张衡还解释了月食。他指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发生月食是月亮背着太阳。他还认识到宇宙的无限,他的宇宙论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