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万神庙
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万神庙
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以其容积宽广、建筑宏伟与设计智巧而闻名于世,在古典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万神庙的正面是一个34米宽,15.5米深的矩形大柱廊。16根石柱,正面8根,后面两排各4根。每根石柱高约13米、底径1.4米,都是由整块埃及花岗石雕凿而成,圆润、洁白、无凹槽。柱头上部是藤蔓似的涡卷,下面是茛苕花的茎叶图案。由于柱头的增高和形状的丰富复杂,柱子也更显得修长苗条。它们支撑着宽大的三角形石造山墙。
门廊的深处是两扇高达7米的青铜门,门的左右各有一个神龛,分别立着奥古斯都和阿格利帕的雕像。如果说万神庙正面表现了希腊建筑那高雅精致的雕塑气质,其内部则体现了罗马建筑的恢弘博大,每个进入万神庙内部的人都会被其异常宏伟开阔的空间力度所震撼。
一个直径为43.3米的圆顶直接扣在6米厚的圆柱形石墙的墙体上,中间没有任何支撑的柱子,空间大的足以装下整个巴特农神庙的正立面。一直到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于佛罗伦萨建盖了另一个圆顶教堂之前,万神庙是世界上拥有最大空间跨度的建筑。由于圆顶的直径与神庙的高度完全相等(均为43.3米),半圆形屋顶与圆柱形的墙体完全融合,形成了一个球形大厅。这种简单明确的几何关系,使万神庙单一的空间显得更加完整统一。但由于单一的空间的体量不容易被人确认,为了克服这个弊病,万神庙在内部表面采用了细致的小尺度分划。在它穹顶内层的天花板装饰着五层凹格,每层数量相同,因此凹格从下往上逐渐缩小,呈现出穹顶向上升起的球面。每个凹格中央都嵌着一朵镀金的青铜花。深深的、类似藻井的凹格整齐地布满穹顶,丰富了穹顶,使它在光的作用下显出穹顶的深厚;而且凹格所产生的光影变化奇异壮观,可以调整参观者由地面往上看时视觉上所产生的变形。同时这些凹格还可以减轻穹顶的自身重量。
承重的墙面则划分为上下两层,都用大理石饰面。在下层的墙上罗马人设置了七座神龛。与大铜门正对的墙面上的神龛是最高大的,它上面的1/4圆穹顶展开在上层的墙面上,这有助于减轻圆顶边缘所承受的压力,并借着墙壁把承载力导向水平方向,再传递到地基上。另外六座神龛沿墙左右分布在铜门和这个神龛之间,高度限制在上层墙面的下端。在这七座神龛之间还有八个小壁龛。在古罗马时期,神龛里供奉着七位大神,代表人们已知的五大行星和太阳、月亮两颗星体。壁龛里则安置着次要的小神。
在每个神龛前罗马人还竖起了一对高约十米的赭红色的科林斯圆柱,使整个石墙看上去不会像一大块坚硬的石块。
殿内地面的中央微微凸起,不但显得柔和饱满、有生气,而且站在中央向四周看去,渐远渐低,好像伸展得很远。由于采用彩色的大理石、斑岩和花岗岩铺成,方形与圆形的棋盘式地板与天花装板互相呼应,从而描绘出了一个涵盖完美圆形的内部空间,亦即蕴涵宇宙意义的特殊形式——天地合一。
万神庙眼窗洞
万神庙最奇妙的地方就是它的采光。作为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万神庙四周没有一扇窗户,整座建筑惟一可让自然光射进来的,是来自于穹顶正中央一处类似眼睛、未装玻璃的天窗——眼窗洞。
光线从眼窗洞上倾泻而下,随着太阳的移动,天窗的光会在万神庙的墙上以及地板上产生耀眼的图案,使空间中弥漫着一种静谧宁和与广无际涯的气氛。部分学者认为此洞象征太阳,因此可从中了解哈德良认为太阳是万神之上最崇高主神的宗教观。天眼还有助于减轻结构中央的重量,也避免了在圆顶周围设置窗户的结构难题。
万神庙刚一落成,便因它的恢弘、庄严而引起人们的赞叹,成为古罗马建筑不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