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诞生

《黄帝内经》的诞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官等六臣讨论医学的论述,故后世也以“岐黄”作为“中医学”的代称。

其实《黄帝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单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而成,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伪托而已。该书写成于战国时期,编成书后,两汉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又作了补充和修订。

传世的《黄帝内经》实由《素问》和《灵枢》两部独立著作组成,各有9卷81篇。

《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用于解释人体之生理、病理,形成了人与自然紧密关联的基本认识。在解释具体问题时,以脏腑、经脉为主要依据;在治疗方面,针灸多于方药。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即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二字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等等。阴阳代表着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从这种意义上讲,阴阳学说是符合辩证法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渗透在医学领域之后,就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既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即“五行相生”,又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即“五行相克”。运用五行说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处于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处于生病的状况下,规律性便会遭到破坏。阴阳五行说体现了我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有三个重要的科学成就:

1.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在商周时期,我国医学中鬼神观念占据统治地位,人生病之后,求神问鬼,治病也是用巫术驱除。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错误认识才被医者抛弃,他们在实践中渐渐明白,人体病因与鬼神无关。名医扁鹊和《黄帝内经》的著作者们都鲜明地反对鬼神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行医“六不治”,其中之一就是“信巫不信医不治”。《黄帝内经》里《素问·五脏别论》中也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这种朴素唯物的立场和观点,保证了后世医学的健康发展。

2.高明的医疗技术。《黄帝内经》虽然是一部理论著述,但也涉及医疗技术方面的知识。如书中介绍了灌肠技术、水浴疗法和截肢术等,而且还记载了用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技术。筒针穿刺放腹水技术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腹水,但是它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3.生理研究以及人体解剖的成就。《黄帝内经》中记述消化系统功能、血液环流周身功能、泌尿生殖系统功能,也不乏科学论断。例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将血管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饮食消化产生的营养精气等物质的,强调血液运行周而复始。从《黄帝内经》的记述中,我们发现其著作者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且实地进行了对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如对消化道的解剖,《灵枢》中描述的大小、长度、容量、形态和相互关系和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符合解剖实际。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与针灸疗法的奠基之作,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国中医发展的理论源头,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理论,莫不以《黄帝内经》作为立论的准绳。

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原始医学;在不断实践与总结中,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黄帝内经》在我国中医史上,以其不可替代的四个最早(最早建立医学理论体系,最早研究和描述人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血液循环有最早认识,最早总结针灸、经络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的中医发展作出了伟大而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