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周易》
博大精深的《周易》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名。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卦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是对《经》最早的解说,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易经》的卦象(即卦的图象)由阳爻“一”和阴爻“一”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卦辞系于卦象之下。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体为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祸福。
在《易经》占筮的神秘形式下,包含着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易经》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损益、否泰、吉凶、得失等一系列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表达了对对立统一关系的朴素认识。如提出“小往大来”(泰卦卦辞)、“大往小来”(否卦卦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爻辞)等,实际体现了对于事物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认识,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易传》对《易经》的解释有《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旧传为孔子所作,未确定。《易传》在解释《易经》时,表露出更为深刻丰富的辩证思想。它明确提出了“一阴一阳道”的著名命题,把事物的对立方面的相互作用视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法则和规律,以天地、乾坤、刚柔、寒暑、男女、爱恶等对立面之间的相取、相蔼、相攻、相摧、相感等不同作用形式,来解说万物化生的根据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如对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物极则反的变化法则,对立面相反相生的关系等方面内容均有探讨。
《彖》中把“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普遍法则,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观点。
《系辞》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用以解说事物变化的原因。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说明事物只有经过变革才有发展前途和生命力。并提出了太极、两仪、道、器、神、几、言、意、象等哲学范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易传》还表现出顺应规律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干卦《彖》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性纯阳刚健为依据,提倡人应效法天,不断励图自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对我国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汉代以来,《周易》被儒家奉为经典,对《周易》的众多阐释研究,形成了“易学”。“易学”在漫长在的两千多年间,出现了诸多流派,如彖数学派、义理学派等。古代许多著名哲学家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周易》的思想。近现代,《周易》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