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古陶

多姿多彩的古陶

早期的人们经常和泥土打交道,逐渐发现黏土遇水之后具有黏性和可塑性,于是就把它塑造成各式各样的器物,干燥之后经火焙烧,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形成了陶器。

陶器是人类早期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农业,然后才出现陶器。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陶器是农业社会的需要和人类技术积累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

img18

人鱼纹彩陶盆

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们开始过着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粉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可以直接烧烤食用,与此同时,剩余的食物也需要用器皿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以及汲水之类器皿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陶器也就应运而生了。陶器的产生,不仅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且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的制作过程大体分为三步,即选土、成形和烧结。

制陶首先是选择陶土。一般具有较好黏性的土即可做陶。黏土广泛分布于各地,黄土地区河漫滩上冲积来的黄土黏度适中,可以直接制陶,在黄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许多陶器用的就是这种陶土。如果黏土的颗粒大小不均,通常要先进行淘洗,除去太大的颗粒。对于质地太细的黏土,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裂开,需加入羼和料(通常是砂粒、植物茎叶、稻壳等)。制陶成形,最早的方法是手捏,然后发展为泥条盘筑法,即把泥土先搓成条,然后自下而上一层层盘筑起来,再将里外抹平。有时也将坯泥做成一个个圆圈,再把圆圈叠起来,称之为圈筑法。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器形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留有指纹。后来人们又发明了陶轮来修整陶坯。即把泥料放在陶轮之上,凭借着转动的力量,以捻拉的方式使它成形。从出土的陶器来分析,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又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轮制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img19

非洲原始陶器

制陶的最关键一步也是最后一步:烧结。烧结的温度对陶器的质量影响很大。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常见的烧结方法是陶窑烧制。陶窑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其中横穴陶窑的火膛在窑室前面,火经火道直接到达放置陶坯的窑室;竖穴陶窑的火膛在窑室下面,有几条火道通往窑室,要烧制的陶坯放在窑箅上。

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也随之不断改进,人们开始对陶器加以装饰美化。为了追求美观与实用,人们用赭、红、黑、白等色绘制陶器,从而诞生了纹饰美观、色泽鲜艳的彩陶。

在新石器时代的古陶大家族中,有红陶、彩陶、黑陶、灰陶、白陶和硬陶,每一种器物都古朴美观,充满着艺术的审美和生活的情趣。多姿多彩的中国古陶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无限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