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养蚕抽丝

嫘祖养蚕抽丝

嫘祖,即民间谓之的蚕母娘娘,又称雷祖、累祖,传说是她最早发明养蚕抽丝的。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从史料文字看,嫘祖是传说中“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的正妃,她出生在西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嫘祖是与炎黄二帝并列的“人文始祖”,是华夏儿女伟大的母亲。

关于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有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传说有一天,嫘祖偶然间发现了蚕在桑树上吃桑叶,而且蚕结成了茧,这个蚕茧不知怎么就掉到了嫘祖手中的热水盆里,然后蚕茧在热水中开始慢慢变软,她就很好奇地把蚕丝抽了出来,织成了柔软的丝绸。这个无意间的发现让她欣喜若狂,聪明的嫘祖很快就掌握了一整套养蚕抽丝的方法。她开始无私地向人们传授养蚕抽丝的方法,从而解决了人们的穿衣问题,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后人供为“蚕神”或“先蚕”。

嫘祖的传说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抽丝和发明丝绸的国家。1926年在山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半个切剖过的蚕茧,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养蚕;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丝织品,所用的丝均为家蚕丝。

img17

嫘祖雕像

世界上所有养蚕的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过去的。早在3000年前,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就传到了朝鲜;2000多年前传到越南和日本,1600年前传到中亚诸国; 1400年前传到欧洲;400年前又传到了美洲。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我国养蚕抽丝技术在世界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要归功于我国历史上这位养蚕抽丝行业的始祖——嫘祖。

实际上,从科学史上客观地分析,我们知道的嫘祖只是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勤劳的劳动人民的一个代表,真正发明养蚕抽丝的是普通的劳动群众。我们的祖先在日常的劳动生产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发明创造。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利用纤维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我国的养蚕业源远流长,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生长着许多桑树,有一种吐丝作茧的昆虫,喜食桑叶,人们叫它“桑蚕”。在桑蚕还没被饲养驯化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来抽丝了。关于人工养蚕的确切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在殷周时期,我国养蚕业已颇具规模。

要发展养蚕业,首先必须种植桑树,扩大桑园。蚕以桑叶为食,桑叶的品质与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息息相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栽植桑树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很早就发明了修剪桑树的技术,通过修剪促生新枝条来提高叶质,通过压条法来繁殖桑树,用桑树嫁接的技术来培育优良的品种。到了周代,我国已经大面积地种植桑树了。在《诗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可见桑树已成片种植,而且一块桑田有10亩之大。

要发展养蚕业的第二个关键是制备蚕种。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清水洗卵面来保护蚕种,并通过选蚕、选茧、选蛾、选卵四道工序来提高第二代蚕的品质。在长期的养蚕生产过程中,我国古代人民还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他们通过药物舔食、烟熏和隔离病蚕的方法来防治蚕病。他们还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当的高温和饱食不仅有利于蚕的生长和发育,而且可以缩短蚕龄。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由纤维组成的丝素和包裹于丝素之外的黏性丝胶,其中的丝素就是丝织品的原料。丝素是不溶于水的,丝胶却能溶于热水,不过遇冷又会凝固。要从蚕茧中制取蚕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抽丝。人们最早发现蚕茧可以抽丝可能有这么几种可能:一是人们吃蚕蛹的时候,必须撕掉茧衣,并用唾液湿润茧层,这两个过程当中,都可能抽出蚕丝来;缫丝是在抽丝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缫丝技术。二是利用野蚕的蛾口茧。我们试想一下,野蚕的茧壳,在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和微生物的作用之后,丝胶会溶解掉,人们就很自然把丝素牵引出来。人们也由此了解到水温与蚕茧舒解密切相关,用热水溶解丝胶得到丝素的缫丝技术就被人们掌握了。

人们养蚕抽丝之后,纺的纱线要织成织物,就需要编织。早期的人们直接用手编织或用骨针在经线间穿梭编织,然后用骨匕把纱线打紧。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原始的织具——腰机。另外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我国某些地区还使用了综版式织机。这种早期简单的纺织机械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纺织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