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针灸
神奇的针灸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疗法。“针”即针刺,以针剌入人体穴位治病。“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通过上面的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针灸因为易学易用,已经在现代家庭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我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4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针石的早期记载。我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针灸铜人
近年来,人们通过多个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的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水平。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认为针灸可以激发身体内自然止痛物质的释放,从而缓解疼痛。针灸的止痛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觉到它的止痛效果。治疗几次后效果才会更明显。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会消失。此外,针炙还有抗炎、解痉、抗休克和抗麻痹的作用。
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