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著《论衡》
王充著《论衡》
西汉末年,谶纬之学盛行,不仅使今文经学走向恶性发展,而且也渗透进科学技术领域,危害甚大。
所谓谶,就是巫师和方士杜撰出的谜语式的预言或启示,用来作为凶吉的符验或是征兆;而纬则是解经家们在经的章句以外胡乱附会出的一套说法。谶纬之学,是封建迷信与世俗庸化的合流。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向健康方向的发展,因此遭到了一批正直学术思想家们的坚决反对。
在反对谶纬思想的过程中,东汉早期卓越的思想家王充所作贡献最为巨大,对后世影响也颇为深远。
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司马迁、扬雄、桓谭等先行者的叛逆精神,在哲学问题上勇于跳出经学的圈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有力抨击了谶纬的虚妄,大胆批判了经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其成就斐然。
王充(27~97),字仲任,浙江上虞人,是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他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因祖先立功被封官而迁居到会稽,后再迁上虞。
王充出生于农民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品学兼优。15岁的时候,他到京师洛阳的太学深造,并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为师。在求学的过程中,他饱读经书,并以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已有的规则,在这一点上,他站到了同时代读书人的前列。
王充离开洛阳后,做过州郡佐吏,但因为人刚直不阿,得罪权贵,被罢职回家。回到故乡,王充一边教书,一边著书立说。他一生共写过4部书:痛恨俗情而写《讥俗》、《节义》;忧心朝政而写《政务》;反谶纬而写《论衡》;晚年写《养性》。除了《论衡》外,其他3本均已失传。
《论衡》历时30年而成,今存85篇,其中《招致》一篇,有录无书,所以实存84篇,共计20多万字。《论衡》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典籍。
秉烛夜读的王充
《论衡》的主要思想就是“疾虚妄”。王充曾说过:“伤伪书俗文,多不诚实,故为《论衡》之书”,“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他反对“虚妄”的东西,利用广博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推理,大胆指出典籍中非科学的谬误。为此,他敢于向儒家权威和经典发难。他坚持科学的立场,对盛行的谶纬之学和天人感应说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论衡》主张元气自然说,强调了物是自然发生,而非天意,否定了天有意志的正统观点。旗帜鲜明地反对神学,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
《论衡》在具体分析客观现象时,运用科学的分析和逻辑论述,把无神论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王充对鬼神之说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指出:“人之所以生,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形体朽,朽而成灰,何用为鬼?”这简直就是对人们迷信鬼神的辛辣反问,这种唯物主义见解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
《论衡》对云雨的产生机制、雷电以及潮汐等自然界的客观现象都做了合乎科学的见解,否定了自然现象与神力迷信的联系。王充以科学知识为重要武器,坚持唯物主义思想,矛头直指谶纬之学、天人感应等传统迷信,同当时盛行的正统思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较量,影响十分深远。
《论衡》是唯物主义思想同谶纬之学、天人感应等神学思想坚决斗争的产物,它的诞生反映出人们坚持科学、探索自然的强大呼声,适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并为后世科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