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岛屿——航空母舰

移动的岛屿——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是一种载有各种作战飞机并提供海上起降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它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执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极具威慑力,因而倍受世界各国海军的器重。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科技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不少专家认为,航空母舰已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

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在《军事飞行》一书中,第一次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梦想。阿德提出了航空母舰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设想,第一次提出了“航空母舰”这一概念。1916年,英国的战舰设计师提出了研制可在军舰上起降飞机的航空母舰的设想,并建议把陆基飞机直接用到航空母舰上去。此后,英国的舰船设计师们对战舰的结构进行了重大修改,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百眼巨人号”具备了现代航空母舰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和形状。它的诞生,标志着世界海上力量发生了从制海权到制海权与制空权相结合的一次革命性变化。

航空母舰上一般搭载有战斗机、攻击机、反潜机、预警机、侦察机、电子干扰机、加油机及直升机等多种飞行器。为了对付各种威胁,有的航空母舰上还分别装备各种导弹及水中兵器等。与陆地机场相比,现代航空母舰上的飞行甲板仍显得十分窄短,为了解决飞机的起降问题而专门设有斜角甲板、升降机、弹射器、助降装置、拦阻索五大“法宝”。由于航空母舰往往担负着战区的任务,这就要求航空母舰能够在海上长时间航行。核动力航空母舰续航力高达40万~100万海里,而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续航力一般在1万海里左右。航空母舰由于目标大、较易遭敌方攻击,因此通常总在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和攻击潜艇等舰艇的护卫下组成航空母舰编队共同行动。

img60

航空母舰宽敞的甲板

为了保障飞机能安全降落,航空母舰上均有舰载机拦阻装置。舰载机拦阻装置是航空母舰上吸收着舰飞机的前冲能量,以缩短其滑行距离的装置,由拦阻索、拦阻网及其拦阻机、缓冲器、控制系统等构成。拦阻索用于飞机正常着舰,是用钢索横拦于斜角飞行甲板上,与着舰方向垂直,每隔10余米设一道,共设4~6道。飞机接近母舰时,放下尾钩,钩住任何一道拦阻索,在飞机惯力作用下拦阻索被拖出,飞机逐渐减速,滑行50~95米后停住。应急着舰时使用拦阻网。当飞机尾钩损坏或因故障放不下,又不能复飞时,则需临时架设拦阻网将飞机阻拦在甲板上。

航空母舰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照排水量可分为大型航空母舰、中型航空母舰和小型航空母舰;按战斗使命可分为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按动力可分为核动力航空母舰和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作战包括陆、海(在海上还可分水上和水下)、空三个层次。在现代战争中,它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袭击岸上目标(包括战略目标),主要是攻击沿海和内陆的城市、交通要道和枢纽、军事设施;消灭敌潜艇和水面舰艇,而搜索和消灭敌弹道导弹核潜艇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作战任务;支援登陆作战和地面作战;封锁海峡、基地和港口;保护自己的海上交通线。保护己方弹道导弹核潜艇,也是航空母舰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