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建造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建造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省丹徒县人,国际著名土木工程学家和桥梁专家。

茅以升出生于经商世家,祖父茅谦曾是举人。茅以升出生不久就随家迁居到南京。他6岁读私塾,7岁到思益学堂就读,9岁入江南商业学堂。

1911年,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6年,茅以升通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随后赴美。他的成绩非常优秀,令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茅以升仅用1年就获得硕士学位。在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硕士毕业后,茅以升经导师贾柯贝介绍,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并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内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1920年,茅以升回国,出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教授,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次年,升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茅以升受聘到国立东南大学担任教授。1923年,该校设立工科,他成为首任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他担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重回北洋大学任教。1933年,茅以升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他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建成了钱塘江大桥。1942年,茅以升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负责筹备中国桥梁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为我国早期的铁道科研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桥梁方面,他参与建设了新的钱塘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

茅以升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体现在造桥方面。

我国古代造桥技术非常高超,一度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可是到了近代,世界造桥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近代化的大桥似乎都是外国人的专利。我国境内的山东济南黄河大桥是由德国人修建的,安徽蚌埠的淮河大桥是由英国人修建的,黑龙江的松花江大桥是由俄国人修建的,广州的珠江大桥是由美国人修建的。茅以升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在中国近代桥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img50

钱塘江大桥

1933年,茅以升担任钱塘江桥工委会主委,他独立设计出了6个方案,最后一举夺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自行设计和建造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其意义可想而知。

钱塘江又称钱江,地处入海口,潮水江流,风波险恶,水文情况复杂。尤其是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随水流变迁无定的泥沙,是建桥面临的两大难题。茅以升经过研究和设计,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解决了建桥过程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

在钱塘江大桥的建造过程中,茅以升对建桥的每一道工序都仔细检查,大到钢梁的架设,小到每一颗螺钉都有严格的检查程序,确保了大桥的质量和安全。长1453米、耗资160万美元修建的钱塘江大桥因为日本进攻杭州而被迫炸毁,仅存89天。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组织施工人员修复大桥,使钱塘江大桥得以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茅以升建造钱塘江大桥,在我国近代桥梁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茅以升对我国桥梁事业的贡献也将为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