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
2025年10月13日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是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曾做过周朝守藏史,管理王室文献典籍。熟谙典籍,精于历史,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道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道”。老子对“道”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世界万物都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运动的规律也是“道”,所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人世间的思想原则是“无为”,人性要“清心寡欲”,如水般“不争”、“主静”,“不为天下先”,以“归真反璞”。社会上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国家要小,人要少,不往来,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不治而无不治。“无为”思想,既体现了道家对世界的冷静认识,又表现出不思进取的消极情绪。
道家思想包含较多朴素辩证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曲则全,枉则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都反映了事物矛盾的依存性、相互转化性等属性。道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尤其是美学思想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被收录到他的著作《道德经》里。